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康庄路12号,基地以气象科普教育为特色,以涿州市气象局整体环境及气象业务、服务资源为依托,把丰富的气象科普、气象文化、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融入优美的景观环境中。
涿州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将科普工作列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科普经费列入部门年度预算,保障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将科普人员科普教育工作成效纳入本单位个人绩效考评及表彰奖励范围,激发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普工作成效。基地制定了《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制度》,强化公益和服务理念,切实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气象科普资源。基地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所有科普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气象科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科普工作,联系、协调各类参观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气象科普活动。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度,基地积极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作用,全年366天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创新气象科普形式,传播气象科学思想,展现气象科技魅力。2024年,基地科普活动累计辐射20万余人,其中线下2万余人,线上18万余人。
基地包括室内气象科普展厅、气象防灾减灾体验馆和室外气象主题园区三部分内容,科普教学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2024年,基地对气象防灾减灾体验馆(图1)进行了升级,更新了气象灾害滑轨屏(图2)、天气系统模拟演示设备(图3)、大气分层模型(图4)等科普展教设备。
图1.气象防灾减灾体验馆
图2.气象灾害滑轨屏
图3.天气系统模拟演示设备
图4.大气分层模型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扎实开展“冀望风云 燕赵科普行”活动。基地积极落实河北省气象局、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省地震局五部门关于“冀望风云 燕赵科普行”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2024年全年持续开展“冀望风云 燕赵科普行”活动10余次,活动联合涿州市科协、涿州市民兵团、物探第六分校、南关小学、光明社区等10余家单位,采用科普知识讲座、气象科普设备展览展示、基地开放、气象研学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统筹运用好气象科普资源,帮助提高公众自然科学素养,增强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活动累计服务公众20000余人。
多部门联动共推气象科普发展。一是气象科普局校共建,2024年与10余所学校联合开展活动20余次,覆盖学生50000余名,形成了幼小初高全学段覆盖,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机制。组织涿州双语学校申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类”。二是与涿州市图书馆联合开展“探索气象奥秘 共筑安全家园”科普讲座,气象专家就气象与农业、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气象防灾减灾等开展宣讲。三是与地方科协、社区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宣传,志愿者在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期间先后走进东兴社区、光明社区、范阳文化园、德信公园等,向广大市民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彩页、社区气象防灾避险指南、防雷安全手册等宣传资料,面对面解答市民疑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此外,基地积极参与涿州市宣传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民办实事活动,向东城坊镇村民重点普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发放《农业气象知识问答》、《喷药施肥》等农业科普读物,活动累计服务公众10000余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基地于2024年9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国科普日”气象科普活动,活动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强国 气象先行”的主题,联合地方科协、社区、学校、义工团等单位和社会组织,面向学生、青年教师、市民等不同群体,通过研学实践、基地开放、互动体验、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满足公众科普需求。一是开展“学习气象知识,探索气象奥秘 ”活动。9月13日,基地联合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邀请红少年亲子义工团的小朋友们来到基地,开展了一场“学习气象知识,探索气象奥秘”科普研学活动,小朋友们实地认识各种气象观测设备,了解各种常见的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办法,零距离感受气象的独特魅力。二是联合科协开展进社区宣传。9月18日,基地联合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走进东兴社区,通过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常识宣传材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气象科技知识,营造出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三是面向青年教师开展参观交流和互动体验活动。9月19日,基地邀请了本地各中小学校的30余名科学、地理学科教师,走进基地实地了解自动化气象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展示最新气象科技成果的同时,更为老师们日后多元化开展教学工作增加了素材,有效发挥了基地向社会传播科普知识、基地学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四是面向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课程。9月23日,基地联合涿州市南关小学实验校区开展了《如何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研学实践。在气象科普讲师的指导下,课前学生们成立了研学小组,按要求自主完成了气象常识与灾害性天气知识的收集归纳。在课堂上,研学小组的学生代表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了天气预报术语、各种天气符号、涿州市常见的灾害天气以及气象防灾避险知识。最后,学生们在大风、暴雨的灾害性天气模拟小实验中,圆满完成了本次研学旅行。全国科普日期间,基地科普活动累计辐射10000余人,其中线下2000余人,线上8000余人。
世界气象日期间(2024年3月23日前后),基地联手涿州市科协,与南良沟中学、物探中学第五分校合作开展“小行动,大变化之气候行动最前线”活动。3月18日,基地组织南良沟中心学校各个年级的同学开展“小行动,大变化之气候行动最前线”手抄报创作活动、节能环保宣讲活动、绿化美化环境志愿活动,引发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月20日,基地与科协志愿者来到南良沟中心学校,与各个年级推举出的40余名气候行动最前线宣讲团同学及老师开展面对面科普互动,活动中学校校长致辞呼吁,为活动定调,气象工作者科普气象、气候及气候变化应对知识,教师代表阐述气候变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学生代表宣誓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哪些努力,集体参观手抄报作品并签名争做气象行动前沿表率。3月21日,物探五分校的100余名研学师生来到基地学习参观。在基地志愿者引导下,师生团队在气象观测场与气象专家观云识天,在气象科普室与科普老师畅游气象知识海洋,在气象台与气象台长面对面,在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祖国发展中感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师生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传播给家人、朋友,争做气候行动最前线标兵。世界气象日期间,基地科普活动累计辐射5000余人.
防灾减灾日期间(2024年5月12日前后),基地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主题,开展了包括应急演练、现场咨询、知识问答、装备展示、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范阳文化园,志愿者通过分发科普读物、布置专题展板、悬挂主题横幅、现场咨询讲解等形式,工作人员向市民重点讲解了夏季常见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如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雷电等,认真听取市民朋友对气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获取气象预报、预警,在线开具气象证明等途径逐一向咨询者展示。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灾害防御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也拉进了气象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为防范灾害风险,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气象力量。防灾减灾日期间,基地科普活动累计辐射5000余人,发放宣传页、宣传手册等科普资料2000余份。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基地全年面向公众开放,参观预约电话0312-3628421。
基地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微信公众号1个,名称为:涿州气象,发布信息数量40余条,总阅读量12000余人次。新浪微博1个,名称为:涿州气象之声,2024年度发布信息数量500余条,每条信息的阅读量为2000-6000人次。科普中国科普号1个,名称为: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发布信息数量18,总阅读量9191人次。
基地充分发挥向社会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展示气象行业形象的窗口作用,“请进来+走出去”多形式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活动,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各类媒体发布,扩大活动影响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24年共发稿20余篇,涉及面包括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局官网、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信息网、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河北日报、保定晚报、涿州发布等媒体。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基地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本年度累计开展科普服务20余次,科技工作者参与1000余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涿州市气象局每年固定投入5-8万元用来开展气象科普工作。2024年全国科普日开展气象科普活动获中国气象学会资助3000元,用于购买科普展教设施。2024年青年基金项目《涿州市小学生气象防灾减灾研学实践研究》经费5000元。
基地目前有专职科普人员10名,兼职科普人员49名,全市科普志愿者400余人。每年开展专职科普人员业务培训2次,兼职科普人员业务交流培训1次。
二、特色工作
(一)积极开展“一过程一策”伴随式气象科普宣传。
基地将气象科普与舆情引导有效结合,围绕强对流天气、暴雨、高温、大风、降雪、寒潮等重大天气过程,制作一过程一策气象灾害科普短视频31期,通过抖音、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短视频对外发布,引导公众准确了解天气实况,普及气象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为涿州市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保障。
(二)开展特色气象科普活动。
一是依托“涿州气象”微信公众号,每逢节气当日发布“跟着节气过日子”系列内容,包含物候、民俗、养生等节气知识,传递节气中蕴含的传统中国日子之美,截至目前已发布23期。二是开展涿州市小学生气象防灾减灾研学实践课程。结合小学科学、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等教学内容,利用基地内现有展教资源,开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研学实践课程——《如何有效应对常见的灾害性天气》。邀请涿州市南关小学实验校区的学生走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收集气象常识、分享涿州市近年来遭遇的灾害性天气的图片、视频等,手动完成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模拟小实验,制作风向风速模型、虚拟体验VR中各种灾害性天气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认识涿州市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提高小学生避险自救技能。
(三)取得荣誉方面。
2024年,河北省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气象学会评为“2024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参加“2024年全国科普日气象科普活动”获中国气象学会认可资助;涿州市气象局被保定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评为“2024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保定)建设科普示范单位”;被保定市气象局授予“保定市第五届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2人获“保定市第五届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1人作为代表参加河北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1人获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志愿者”称号;2人入选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一是严重缺乏学科性强、专业性强的气象科普人才。基地目前10 名科普专职人员中,气象本科学历仅1人,气象科普工作力量薄弱。二是气象科普经验和科普产品设计制作能力有所欠缺,开展科普工作形式创新性不足。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一是目前各基地分属各业务主管部门,场馆之间缺乏业务与经验交流,建议加强各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参观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二是加强对基层基地的工作指导,鼓励基地开展系列创新活动,设置专项创新创优资金,激励各基地创新科普工作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三是加强基地人才队伍建设,配备相关学科性强、专业性强的业内专家担任基地顾问,指导和参与基地日常科普工作的开展,开拓基地科普人员视野和技能。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河北省涿州市气象局
2025年1月16日
附件:
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气象科普教育为特色,以气象局整体环境及气象业务、服务资源为依托,把丰富的气象科普、气象文化、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融入优美的景观环境中。包括室内气象科普展厅、气象防灾减灾体验馆和室外气象主题园区三部分内容,科普教学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气象科普图书6000余册、电子科普屏幕6块。
气象科普展厅以气象灾害模拟互动体验为主,设有“灾害来袭——综合气象情景模拟演示系统”、VR虚拟体验、气象灾害滑轨屏、小胖机器人等科普展教设施,可模拟演示暴雨、雷电、冰雹、沙尘暴等多种常见气象灾害,参观者通过互动体验,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气象灾害,提高气象灾害防范意识。
气象防灾减灾体验馆分为气象历史、气象万千、防灾减灾、气象观测、气候变化、手工课堂等8个展厅,包括历任国家领导人对气象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国气象历史沿革、涿州市气象局的发展历程、涿州市气候概况、气象常识、常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气象观测系统、气候变化等板块,并设有生日天气查询系统、天气系统模拟演示等互动体验设备,参观者在生动画面与互动体验中走进气象知识海洋,可系统学习到气象历史及气象科学知识,由浅入深地了解更多气象灾害的成因、造成的灾害及防御措施。
室外气象主题园区10000多平方米,主要分为自动气象观测场、气象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二十四节气科普文化长廊等区域。园区内科普设施旁安装了自动感应讲解器,实现“自助”无障碍式服务,参观者靠近设施附近,就可收听到“真人”语音讲解,实现“自助”无障碍服务,大大提升参观体验。
此外,基地微信公众号“涿州气象”设置了气象科普馆、气象博物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云端课堂等栏目,市民可以随时在线虚拟参观,足不出户就可尽情“探秘”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还有各类的气象科普视频、PPT和小游戏,供公众在网上互动参与,增强气象科普的参与性和影响力。
基地常年对社会公众开放,公众可提前预约参观。
来源: 涿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