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2024年科普馆基本情况
2024年度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全年开馆209天,安全检查16次,设备20多次维修维护,全年展项开机率达到95%以上。
(二)积极参加各部委组织的科普活动。由民宗委主办,北方民族大学和黑龙江省地震局共同承办的“科普边疆行”活动,为依安和五常的少数民族学校的孩子们带去2场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参加由科技部组织的为期5天的“科技列车龙江行”活动,为建三江农场和抚远的同学们送去4场科普服务。做好校园科普服务。在虹桥一小、哈尔滨市第五中学、呼兰八中开展举行科普讲座和应急演练指导。
(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公布情况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通过黑龙江省地震局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对外发布信息,在省地震局官方微信建立科普馆专栏向公众常态化发布科普馆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全年两微一端发布科普馆相关信息20余条。
(四)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由黑龙江省地震局宣教中心负责日常运维,该中心有10人专职从事科普工作。基地依托黑龙江地震台、黑龙江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等单位建立科技支撑团队,成员30余人,市地兼职的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104人,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等重要活动节点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2024年度基地科普宣传经费共10万元,主要用于科普馆展项维护、更换、科普作品创作等。
二、特色工作
发挥防震减灾科普馆宣传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小记者团”、暑期夏令营、科普研学等活动,“小记者团”活动被光明网专题报道、《生活报》整版报道,在科普馆举办《光影拾映镜观预警》国际档案日主题展览,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黑龙江子项目档案图片向公众宣传防震减灾工作。截至目前科普馆共讲解120场,接待90余个团体,8000余人参观学习,同时完成国家应急科普基地申报工作。科普馆被评为黑龙江共青团服务青年“创新创意 创业 创造”教育基地。
积极推动科普“六进”。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推动科普进社区、进学校等,选派专家参加科技部主办的“科技列车龙江行”和中国民委组织的“科普边疆行”活动。赴建三江、抚远等地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活动40余场,为省疾控中心、哈工程大学师生等进行科普专题讲座,带动引领各市地传播师深入学校、社区等地开展科普讲座、疏散演练、主题班会、广场宣传等近400场,进一步提升宣传科普覆盖面。
科普赋能文化,推出省内首张防震减灾明信片和科普打卡印章;在宣传手提袋、文化书签等多方面创新,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行业文化,既彰显防震减灾事业科技、基础、公益的属性,也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加一份文化力量。
科普活动增添学习乐趣,在科普馆组织“地震科普小星星”活动,并入选全国科技活动周特色群众性科技活动推荐清单。活动通过参观答题赢取“地震科普之星”徽章这一新颖活动方式受到广泛关注,生活报小记者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省地矿投资集团等团体和社会公众踊跃参加活动。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资源支持。科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展馆运行多年,经费投入有限,设施设备老化。难以保障科普馆安全稳定发展。尽管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科普线上直播、线下研学、讲座等各种科普活动,但受资源所限活动仍无法破“圈”,宣传范围有限。
四、工作建议
一是建立资源共享、互助共赢的科普基地工作联盟,共同策划和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形成宣传合力,更好的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优秀的科普教育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和荣誉表彰,激励基地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提高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组织科普基地学习交流活动,促进各科普基地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能传递,提升整体科普水平,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科普服务。
来源: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