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者,就是大脑瘫痪的人。你肯定是这么想的吧?

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他们可以做外卖员、健身教练、厨师、外企文员,也可以做博主、视频剪辑师,甚至可以做脱口秀演员。

通过正在热映的电影《小小的我》,我们结识了脑瘫男孩刘春和。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生篇章。他的成长故事,也引领我们走进脑瘫患者的世界。

脑瘫不等于智障

我国现有脑瘫患者约600万人,且每年以5万的速率递增,0-6岁儿童脑瘫发病率约为2.48‰。对于脑瘫,人们有很多误解。比如潜意识认为脑瘫就是智力低下,得了脑瘫只能放弃,脑瘫患者都是儿童,脑瘫不能生育等。

脑瘫主要影响患者的运动和语言能力,如行走、坐立、手部协调和发音等。虽然约75%的脑瘫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智力水平是正常甚至超常的。就像刘春和,尽管身体受限,但他的音乐天赋却如璀璨的星辰般闪耀。

探寻病因

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的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进而造成持续性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

除少部分遗传因素外,脑瘫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出生前,父母吸烟、酗酒或吸毒可影响胚胎质量;孕妈妈早期中毒、接触放射线等因素可导致胚胎脑细胞发育不良。生产时,早产、产伤、缺氧均可能导致胎儿脑损伤;产妇分娩时间过长、胎儿脐带绕颈、胎粪吸入、胎盘功能不良等因素也会导致胎儿脑缺氧。宝宝出生后,重症窒息、脑部外伤、新生儿出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都可能引起脑瘫。

识别脑瘫早期症状

当察觉孩子在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站立以及行走等大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落后于同龄人时,家长需格外留意。婴幼儿若持续出现异常姿势,诸如头部向后仰起、肢体僵硬或者软弱无力、姿势不对称等情况,这亦有可能是脑瘫的初期征兆。比如新生儿仰卧时,双下肢过度伸直,双腿难以分开,致使更换尿布时颇为困难,同时双上肢呈屈曲状态,小手紧紧握拳,喂养过程也不顺畅,吸吮与吞咽无法协调,还频繁吐沫;约30%的脑瘫患儿于出生后的前3个月,会出现类似严重“肠绞痛”的症状,直至5个月时,依然无法做出双手举至眼前反复摆弄的动作;到了7-8个月,宝宝仍旧不会独坐,即便被强行扶成坐位,膝关节也无法伸直,而扶其腋下使其呈直立站位时,膝部会过度伸直,甚至交叉呈剪刀状,并且不会爬行,即便爬行也仅表现为上肢有所活动;在1岁以内,宝宝总是只用一只手抓取物品,面部常常展露异样神情,还伴有规律性的吐舌动作。

一旦发现孩子存在这些异常表现,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电影中,家人密切关注着刘春和的每个细微变化,积极寻求专业帮助,为他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

治疗有黄金期

治疗脑瘫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出生至3岁左右,是脑瘫治疗的黄金期,越早越好。在这一阶段,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康复手段有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语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外婆的陪伴,让刘春和重新正视自己的尊严和选择。妈妈的坚持,让刘春和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探寻自我,完成了令人动容的成长跨越。脑瘫患者的康复之路一定离不开家人的爱与陪伴。

正如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小小的我,走慢点也没关系。”许多脑瘫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和自我努力,不仅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胜任工作、组建家庭。即使歪歪扭扭,也能活出精彩。

(作者王明宇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