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气候的调节器,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北戴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这片蓝色瑰宝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彰显了我国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决心。

北戴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南部,地处渤海之滨,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资源。其所在的渤海湾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逢春秋两季便吸引众多候鸟停歇觅食。得益于优良的水质条件,这里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为当地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优良的沙质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北方的海滨度假胜地。

然而过去,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北戴河及周边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一度面临严峻挑战。岸线侵蚀、水质下降、湿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恢复和提升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秦皇岛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成功探索出一条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系统治理、精准施策的生态修复路径。修复工程遵循“治海先治陆、治陆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科学治理思路,对近岸海域进行污染防治,改善入海河流的水质。

针对砂质岸线侵蚀问题,工程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覆植沙丘+滩肩补沙+水下沙坝+生态潜堤”的岬湾砂质海滩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在海滩后滨设计沙丘并种植固沙植被,形成了生态海堤;同时构建人工沙坝和离岸潜堤,不仅为海滩提供了稳定的沙源补给,还有效地起到了消浪作用。在沙滩修复的基础上,选择抗盐碱、耐海风的乡土植物构建“生态廊道”,为鸟类提供理想栖息地,提升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景观价值。

此外,修复工程还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了集卫星遥感、浮标、船舶、岸基站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对海域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及时应对突发性海洋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多年的整治修复,北戴河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北戴河区域附近海域的水域质量持续提升,入海河流国家、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实现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作为滨海湿地修复的典范,北戴河鸽子窝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碱蓬生长茂盛,吸引了大量候鸟栖息觅食。据统计,湿地内发现鸟类412种,占全国总鸟类的三分之一,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近70种。同时,北戴河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海滩绿地面积增加,成功抵御了多个台风的侵袭,维护了海岸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望未来,北戴河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努力成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海洋典范。

审核: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