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重庆
2016年10月18日
重庆,中西部水、陆、空之交通枢纽。长江之水蜿蜒而过,嘉陵之泽滋润全城。“山城”依山而建,“雾都”云轻雾重,“火炉”夏长酷热,然则风景秀美,人杰地灵。
丙申年九月十八,金秋之重庆,理应清风明月,实则阴雨连绵,然刚下飞机,重庆基地之周到安排,恍若使人忘却山城之寒湿雾气,反而心旷神怡,倍感如归。因江北机场距培训基地百里有余,赖北京广安门医院荣立新主任之友人安排,少时之候,即乘车至南川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途经天门,稍作停驻,亦落俗遂驻足到此一游。至基地车程约一小时,“雾都”名不虚传,长江嘉陵之交,云天高楼相接,薄雾浓云,宛如仙境。车出市区,崇山峻岭,绿水环抱,人车交织,已然入画。
次日,基地做了简短之开班仪式后即由重庆医科大学洪蕾教授开始了理论授课:
1.《黄帝内经》之经典解读“中医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医药学是‘天人合一’的模式、为什么近几百年来中医药发展没有新的突破”。结合华夏民族的历史,洪教授在解答“中医是什么”的过程中指出:“中医是经过中国古代人民在劳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据《黄帝内经》记载,其理论体系基本形成是在秦汉时期。中医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想,是在华夏大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中形成的,所以中医也是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洪教授还讲述了“西方科学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此进入了‘机器时代’,而西医与‘机器时代’也大有根源”的史实,指出了西医是把病人当作坏了的机器来修理,与中医的“天人合一”是截然相反的,正确而形象地描述了中医与西医。从华夏民族的起源,洪教授给大家讲述了为什么中医是“天人合一”的模式。华夏子孙自远古以来一直是依靠自然生存下去的,所以人们一直都很崇拜自然。而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中“人生天地,天地化成人”的说法,人就是天地万物的来源,所以把人的身体调理好即天地万物太平。结合当下的情形,洪教授指出中医在近几百年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结合历史根源,中医曾经被一些心术不正的江湖道士利用来招摇撞骗,致使世人对中医产生了偏见,对中医的信任度下降;二是在当下这个生活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立杆见影”的效果,而忽视了治本的中医;三是中医的起源地——中国目前对中医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中医没有很好的发展。此课乃大家之说,对中医药文化的阐释令我受益匪浅。
2.石柱黄连规范化种植研究及开发利用:石柱是我国黄连的原始产地,种植历史已有700多年。目前,石柱拥有全国最大的黄连交易市场,畅销全国,并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地老师从黄连GAP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制定、水土保持与生态栽培模式研究、采收期研究、初加工技术研究、基地建设、黄连的遗传多样性与黄连药材电泳鉴别技术研究、黄连标准制订、药材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研究、黄连生物碱提取分离深加工研究、药代学研究、衍生物新药前期研发,黄连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等十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第三日,继续接受熏陶。
1.“易混淆中药的基原和性状鉴定”,此课是由中药传承人李仁国同学做交流教学,其严谨的学风和渊博的植物学知识令我肃然起敬!
2.“常见植物科的重要特征”,易思荣教授选取了部分植物科容易被观察到之重要性状特征,并进行了简要描述,且将具有关键特征科目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实践教学:至植物园对中药材基原植物识别。
3.“养生中药深加工研究与产品开发”,陆天健老师之阐述:养生中药当非补药。养生中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扮演调理、养护机体的角色,有时也会在预防、缓解某些疾病上发挥作用。养生的愿景就是健康长寿,养生中药有为实现这一愿景作出贡献的潜力。实践教学包括了鹿茸采收与活麝取香(视频)以及梅花鹿血酒的现场制作与鉴赏。
第四日,金佛山药用植物多样性考察。及至山上,时因未逢天时,仰观山巅之景即兴诗一首,赋云:“翻越云山又雾海,辘肠朽足终立峰,不识金佛真面目,临巅触景兴诗风。”
第五日,朝至武隆,越天坑,穿地缝;夕返重庆,吃火锅,观夜景。重庆,因其于重重山峦之上而建,起伏之山势及依山而建之楼舍而得“山城”之名。每每暮色降临,万家灯火璀璨,倒映江水流光溢彩,故而重庆素有“小香港”之称。战时陪都,西南名城,历史之偶然及必然于此得到重合,让它既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又洋溢着现代化的蓬勃朝气。古迹、夜景、火锅无一不为重庆之标签,然重庆之魅确需慢慢探索品味。
第六日,自行参观重庆市中医院。重点中药房和煎药室之基础设施以及操作流程。是日,虽心下流连忘返,但因公务无暇耽搁,只得匆匆返肥。
重庆之行,短短几天,却让我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解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地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窃以为,中医中药唇齿相依,良医、妙药相互为媒。中医中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医带药,以药促医,才能有效弘扬中医药文化。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我坚信,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未来发展是一次浴火重生,更是一次新文明的崛起!
来源: 《中药传承游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