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总面积约为1.4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不仅关乎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更是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

鉴于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杭锦旗等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库布齐模式”。该模式以政府政策性支持、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和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各要素之间协同配合,共同发力,促进生态持续改善。

在政府层面,相关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不断完善荒漠化防治的顶层设计。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颁布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首个针对荒漠化防治专门立法的国家。2022年12月,七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推进了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导和鼓励下,众多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化投资,逐步构建起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沙漠生态产业综合体系,这一体系融合了第一、二、三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逆向拉动了库布齐沙漠治理。

鄂尔多斯地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带动,建立了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治沙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群众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工程,投身旅游等产业,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还拓展了经济来源,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外,科学技术在库布齐沙漠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实用治沙技术,如通过科学节水措施和环保型固沙剂的使用,有效恢复沙区植被;推广乔灌草栽培新技术,提升沙区综合治理效果。在光伏治沙领域,达拉特旗引进了大规模光伏项目,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在大面积的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耐阴牧草等种植,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光伏沙漠治理新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之路。

在“四轮驱动”的创新模式推动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库布齐沙漠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其输入黄河的泥沙也减少八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库布齐沙漠的治理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库布齐沙漠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展望未来,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审核: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