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1.领导重视,分管明确
科普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为确保科普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管理,单位专门指定了一名分管领导负责科普工作的全面协调与指导。这位领导不仅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对科普事业充满热情,能够准确把握科普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在领导的亲自参与和指导下,科普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任务得到了有效落实。
2.专业团队,组织有力
为了保证科普活动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我们单位2023年成立了专门负责科普工作的科普研学中心。中心现有人员共32人,由一群热爱科普事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组成,他们不仅负责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还负责科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及科普效果的评估与反馈。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3.年度计划,持续连贯
我们单位将科普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确保科普活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每年年初,我们都会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公众的需求,制定详细的科普工作计划。这个计划不仅明确了科普活动的主题、内容、时间和地点,还规定了各项活动的责任人和考核标准。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确保了科普工作的有序进行和高效完成。
4.制度规范,流程清晰
为了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单位制定了完善的科普工作制度。这些制度不仅明确了科普活动的规范和流程,还规定了科普工作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我们确保了科普活动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科普工作的考核机制,对各项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策略。
5.激励措施,激发热情
为了激发科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单位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培训学习等。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实施,我们成功激发了科普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干劲,为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1、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365天。
2、2024年服务公众人次:29万人次以上。
3、科普场所情况介绍。
户外科普场所——主题园区:广西药用植物园内设有世界知名的药园、“本草纲目”园、民族药物园以及诗经植物园等四大主题园区,总面积约为27.83公顷。专类园区:依据广西药用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及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主要进行专类药用植物的引种培育和科普教育,建有姜园、苦苣苔园、珍稀濒危园等20个专类园区,总面积约为17.27公顷。
室内科普场所——科普活动设施:广西药用植物园配备了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植物标本馆、种子库、引种圃及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为15500平方米。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占地面积为9000平方米,标本馆为1500平方米,种子库为2000平方米,引种圃为3000平方米。科普展馆及教室:药用植物环保科普展示馆面积为375平方米,广西中医药展示馆面积为800平方米,国学馆面积为450平方米,室内科普教室共有8间,总面积为1975平方米。
4、对诗经植物园进行改造和升级。
在2024年,诗经植物园区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改造和升级工程,旨在显著增加植物种类以及更新科普教育设施。在植物种类方面,引入了《诗经》中所提及的多种药用植物,这些植物的引入增加了园区的植物多样性,确保了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可持续发展。此外,科普设施也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园区新增了互动式的展板和多媒体展示设备,这些设施的加入使得游客在学习植物知识时更加生动有趣,提升了科普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改进,诗经植物园区的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其成为广西药用植物园中一个耀眼的亮点。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2024年期间,本基地成功举办了284场次的科普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总计7万人次的参与。在这些活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学生的科普研学活动,共计221场,吸引了7万名学生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的魅力。主要开展的课程包括植物探秘、中药香囊制作、五子养生锤制作、桂十味是什么味(标本制作)、无患无忧的泡泡果(洗手液制作)、艾上本草纲目(艾条、艾饼制作)、大自然的染色工(植物拓染)、不简单的诗经(竹简编制)、龙年说龙植(植物种植)等,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药用植物和中医药文化的兴趣。通过亲手操作和实践,学生们对植物的药用价值、传统中医药的制作工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
我们积极推广优质科普资源,实施了“六进”活动。在2024年,我们共组织了57次此类活动,覆盖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其中,进学校活动最为频繁,共进行了32次,进社区活动13次,进农村活动8次,进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活动2次,进企业活动1次,进机关活动1次。这些活动的受众学生及群众人数达到了3万余人,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进校园”活动尤为突出,共举办了31次,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覆盖范围广泛。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如博士讲堂、中药标本展示与辨识、中药香囊制作、五子养生锤制作、艾饼制作以及健身气功八段锦等。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我们的活动不仅覆盖了南宁市区的小学,还深入乡镇学校及民族地区学校,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特别地是,我们还邀请了南宁市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参与,通过手语讲解和互动体验,让他们也能领略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我们还走进了区内多所高校,为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举办了近10场科普活动,吸引了超过300名留学生和近万名民众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东盟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地区的传播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18个;参与人数3500人。
“师恩如药,润心育德”——广西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师节特别活动:共开展了7次活动,进了7所学校共计600余名教师带来了五子养生锤制作科普活动。
“百草园里话岐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开展了植物探秘、中药香囊制作、桂十味是什么味(标本制作)、无患无忧的泡泡果(洗手液制作)等科普活动10场,参与学生及群众共计2700人。
餐桌上的诗与远方——探索《诗经》中的可食用植物与养生健康:开展《诗经》植物展览区、专家讲座与工作坊、亲子互动体验区、《诗经》植物美食品尝等科普活动,参加人数200人。
2.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在2024年,我们成功举办了16次重要主题日活动,吸引了近2万名参与者。这些活动包括世界湿地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和雨水、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世界读书日、世界地球日、五四青年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一儿童节、世界环境日、端午节、全国生态日、中秋节、世界传统医药日以及世界残疾人日等,涵盖了众多传统节日。在这些重要主题日期间,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旨在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传统文化认知及科学素养。
在世界湿地日,我们举办了“爱护湿地,我是环保小卫士”科普活动,包括湿地生态保护讲座和实地考察,吸引了众多环保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在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和雨水期间,我们开展了农耕文化体验和气象知识普及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农耕的乐趣。三八妇女节当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女性进行专题中医药健康讲座,并制作了五子养生锤子科普活动。植树节期间,我们组织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世界读书日和世界地球日,我们走进南宁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办了读书分享会和科普书籍展览,并进行了科普。在“五四”青年节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党团共建促健康”主题活动中,我们赴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药园科普老师给青年教师们讲解了简易的穴位保健知识,介绍了八段锦的功效,并带领教师们现场体验五子香锤和敲打“八虚”的方法。走进南宁市那考河小学,我们开展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珍爱动植物资源的环保意识,共建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在晟泽幼儿园,我们举办了“六一”儿童节暨端午节科普活动。5月31日,正值国际“六一”儿童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前夕,广西药用植物园组织科普老师一行赴晟泽幼儿园,通过有趣的科普课程和实操体验,带领幼儿园小朋友快乐地感受中医药的神奇魅力。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2024年正逢广西药用植物园获“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授牌五周年。当天,药园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公益科普活动,旨在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活动亮点纷呈,吸引了众多儿童和青少年前来参与。活动亮点包括:博士讲堂——“神奇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教育活动——“制作无患子洗手液”。中秋节,我们在诗经植物园开展了“月满中秋,诗韵流长——《诗经》里的月亮与我们的中秋”科普活动。世界传统医药日,我们进行了弘扬传统文化,共筑健康中国——八段锦展演科普活动。在世界残疾人日,广西药用植物园前往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科普老师通过《“艾”上本草纲目》课程,讲述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挑战,以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随后,孩子们亲手制作了中医药香囊和五子养生锤,体验了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还有效提升了大家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在2024年5月25日至26日的广西科技活动周期间,园区向公众免费开放,并成功接待了865名游客。在植物探秘活动中,科普老师带领游客通过五感深入体验药用植物的魅力。通过互动环节,如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和品尝中药茶饮,游客们得以亲身体验中药文化的独特之处。此次活动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中药文化的兴趣,并有效地推广了广西的中医药文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5月25日至26日,由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协共同主办的2024年广西科技活动周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D区举行,广西药用植物园展位上展出植物标本和科普作品的展出吸引了众多观众,他们参与制作艾条和香囊,从而增强了对植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广西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及市集活动周成功举办,活动由自治区中管局主办,广西药用植物园承办,以“逛市集、看中医、品文化”为主题。市集活动在广西药用植物园举办,市民可免费参与。现场设有展览、义诊、体验等项目,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邀请了40余名专家和科普工作者提供服务,近1万人次参与,发放资料和香囊千余份。多家媒体报道,新闻稿点击量超120万次,图文直播点击量达13.59万次,有效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微信公众号:广西药用植物园科普研学
2.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
广西药用植物园网站:http://www.gxyyzwy.com/
微信公众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微信公众号:广西药用植物园科普研学
3.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
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官网发布新闻稿件573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微信订阅号发布信息682条,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微信服务号发布信息150条;在广西药用植物园科普研学服务号发布信息80条;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各发布短视频42条。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微信订阅号关注人数1724人,总阅读量99762。广西药用植物园科普研学服务号关注人数15132人,总阅读量100287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将党建工作与科普工作相融合,我们推出了“党建+科普”模式,并成立了党员科普志愿者队伍。全园138名党员均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坚持“党建红”引领“科普绿”的理念,将党的先进性与科普的实用性相结合,以推动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党员们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各类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工作人员的热情,并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2024年,党员们讲解科普场次接近600场,受到了广泛好评。此外,我们还组织了9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704人次参与,有效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普及给了广大公众。
此外,我们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吸纳了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科普志愿者。2024年共有24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提供了163次志愿讲解服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1983.73万元。
其中:行政支出:244.12万元,活动支出:50万元,展馆基建支出:1684.61万元,其他支出:5万元
2.专、兼职科普人员数量:专职科普人员32人,兼职科普人员170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守护绿色药植·传承桂药芬芳:广西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环保研学之旅”
以“守护绿色药植·传承桂药芬芳:广西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环保研学之旅”为主题,我们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研学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索广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中药材种植与环保理念,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课程设计包括五个以“绿”为主题的研学课程,通过实践探索、理论学习、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中医药文化素养。
活动详情:参观广西药用植物园,认识广西地区特有的31种中药材基源植物——室内课程,探讨农药残留对中药材利用的影响——参观广西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学习农药残留量测定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广西药用植物园苗圃亲手种植一棵无公害药用植物——利用金银花、肉桂等药材制作一个能提神醒脑、舒缓压力的中药香囊。涵盖的研学课程包括:课程一:绿意探索——广西药用植物园植物探秘课程二:绿色守望——农药残留的智慧管控课程三:绿色卫士——检验站内的农药残留监控课程四:绿意盎然——无公害药植培育智慧课程五:绿韵飘香——中药香囊的舒缓力量。
三、问题不足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不足
药园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及科研平台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但这些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易于公众理解的科普课程,导致科普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受限,无法满足广大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二)内部凝聚力不足
团队内部在协作和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导致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下降,影响了科普研学中心的长期发展。
(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科普推文与科普视频的点击率不高,表明宣传推广工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影响了科普研学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晋升机制,导致团队成员的职称普遍较低,影响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内容创新与互动性
科普教育基地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科普内容,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至关重要。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互动体验区、科学实验角等形式,让参观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此外,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直观。
(二)注重科普队伍的专业培训与激励
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是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因此,加强科普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科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科普形式和内容,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队伍,才能确保科普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
科普教育基地应积极寻求与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举办科普活动、开展科普讲座、组织科普竞赛等形式,拓宽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前沿、深入的科普服务。
(四)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科普教育公平
在科普教育工作中,应特别关注农村、边远地区及弱势群体。通过流动科普展览、网络科普资源共享等方式,将科学知识送到他们的家门口。同时,针对这些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科普内容和形式,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普教育的成果。
(五)建立科普教育效果评估机制
为了确保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建立科学的科普教育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参观者的反馈意见、分析科普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等数据,对科普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内容,不断优化科普教育服务。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州区药用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