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下午,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北京新光公益发展中心协办的“医务社工专病服务高质量发展闭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进一步落实《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医患沟通效率,为患者提供诊疗流程指引、科普宣教、随访提醒等支持性服务与医学人文关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副处长韩丽萍,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志伟、秘书长樊燕荣,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团委书记赵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社工部)副主任韩霜雪、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教务部(研究生处)副部长王献蜜、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部眼科及患者合作团队负责人罗莉莎等来自政府部门、临床机构、科研高校、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多方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围绕“医务社工专病服务模式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现场氛围热烈反响积极。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志伟进行开场致辞,对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行业同道以及爱心企业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与欢迎。他认为,医务社工专病服务不仅关乎患者的就医体验与身心康复,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实践。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一模式有望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然而,当下的医务社工体系、基础设施与配套政策并不十分完善,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各位专家、同仁们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探索有效服务模式,共建融合机制,推动医务社工的健康发展。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孙志伟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韩丽萍副处长以《北京医务社工多元培育政策与发展》为题, 从“北京为什么要发展医务社工?”“北京医务社工发展的思路和想法”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三个方面进行了主旨发言,并围绕“坚持本土化、培育化、专业化、系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希望联合各方力量,从首都医务社工发展的特色出发,将医务社工体系化建设工作做精、做实,提高专业性和规范标准,加大并提升科研产出,一起助力卫生健康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副处长 韩丽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社工部)韩霜雪副主任围绕《“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改善就医体验实践》进行了分享,她提到,针对专病服务,同仁医院聚焦老年人、儿童以及女性三个特定人群进行了实践与探索。针对老年群体,实施了“爱暮同行”项目,为老年白内障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儿童群体方面,主要进行实体瘤患儿的个案和小组工作;对于女性群体,组织了乳腺癌和妇科疾病相关的小组活动,未来还将在眼底病患者群体中探索医务社工的专病服务模式。通过以需求为导向、加上专业化体系化的实践验证,“医务社+志愿者”的工作模式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医疗保障的托底服务,能够为破解制约健康卫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是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社工部)副主任 韩霜雪
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教务部(研究生处)王献蜜副部长以《社会工作研究及论文发表——打开科研新方向方面》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讲到,关于社会工作研究的方向,要先明确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从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出发。目前,专病领域成果多见于项目实践和案例集,未来可聚焦患者和家属需求,运用“身-心-社-灵”模式关注健康照护,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医疗服务实践,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涵盖诊疗沟通、医院环境营造等,构建多方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医务社工发展,满足不同专病领域个性化需求,探索不同理论、模式结合实务的服务并研究其干预效果,关注慢病管理中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的社会系统因素。
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教务部(研究生处)副部长 王献蜜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郭莉萍院长以《医学人文与叙事医学研究》为题做主旨发言,她指出,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必须是相辅相成的,循证医学关注大人群,叙事医学关注特殊性和个体患者,这两个必须结合起来才能给到个体层面上的精准医疗。包括医院文化价值观塑造,护理质量和关怀提升,患者权益隐私的保护,医疗技术人文的融合,这些大的方面都可以是研究选题。因此,对患者需求的评估和期望的评估本身、医患沟通和医患关系建立、医务社工专病服务模式等都可以通过叙事医学研究实现双赢,既能助力医务人员发表好论文,又能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关怀,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叙事医学证据产出。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 郭莉萍
在讨论中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医务社工项目办负责人、北京新光公益发展中心主任江涛分享了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开展的《友爱“视”界--医务社工+志愿者患者关爱服务项目》,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探索实践医务社工在专病领域的深度服务,通过“医护社+志愿”服务模式,为眼底病患者提供院内+院外的全流程关爱服务,切实帮助提高医患沟通效率和解决就医流程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患者规范化治疗率,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就医体验。同时,希望通过医务社工的介入,构建起涵盖患者教育、心理支持、医疗协作以及社会资源整合的完整服务体系和全流程的人文关怀,整合慈善组织、志愿者力量以及社区支持网络等资源,有效弥补单纯医疗救治的局限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服务新格局。此模式未来也计划在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试点探索,服务更多的眼底病患者群体。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医务社工项目办负责人、北京新光公益发展中心主任 江涛
议题讨论环节分两个小组进行,由来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罗氏制药、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代表组成的第一议题小组,围绕 “如何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医务社工的专病服务?”议题展开讨论。
6位专家分别从政府层面如何推动医务社工的专病化或者专科化服务的具体举措,如何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医务社工专病服务工作,医务社工专病服务在流程上、机制上可以做到哪些,企业如何看待医务社工的角色以及有哪些期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办法和建议,为后续医务社工专病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撑。
(从左至右依次为: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医务社工项目办负责人 江涛、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副处长 韩丽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团委书记 赵红、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 郑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专家 孟永安、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专家 张潇、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部眼科及患者合作团队负责人罗莉莎)
由来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深圳市眼科医院、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等单位的专家代表组成的第二议题小组,针对“如何多维度体现医务社工专病服务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7位专家分别从基于医务社工专病服务模式的社会工作价值,医学人文在医务社工方面的建议,医务社工的科研方向以及叙事医学如何介入到专病服务当中,社工服务能否支持临床医学上的科研需求,基金会如何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支持项目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探寻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医务社工专病服务质量和价值,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从左至右依次为: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医务社工项目办负责人 江涛、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 郭莉萍、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教务部(研究生处)副部长 王献蜜、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 赵忻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眼科专家 张熙芳、深圳眼科医院眼科专家 黄海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李俊、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刘静)
会议最后,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志伟进行总结发言,对与会者贡献的真知灼见、提出的建设性建议表达感谢,同时也提出在推进医务社工专病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如专业人才的相对短缺、服务标准有待规范,与医疗机构以及外部社会资源的协同机制还需不断优化等诸多挑战,希望以共同打造好“医务社工+志愿者”专病服务模式为示范范例,期待更多的政府部门、学界专家、社会力量、医疗机构及爱心企业,同心协力参与到医务社会工作的建设中来,为我国医疗健康事业蓬勃发展、为广大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全体合影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