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会议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抓紧制定修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标准、规范等配套制度体系,把分级分类保护、日常养护、采伐移植管理等规定落实落细。要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有序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等活动,做好养护救治科技攻关和科普宣传,严厉打击毒害古树、非法采伐等违法行为,引导全社会增强保护意识、形成保护合力。
这是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古柏(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鑫 摄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是大自然赐予的稀有资源,承载历史记忆,镌刻时代印记,联系民生福祉,更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根据2024年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
保护古树名木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已有多地出台保护古树名木相关办法。
山西省一直以来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名树古木保护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保护抢救等工作,与此同时山西省加强技术研究推广,建立“古树名木保护科研实验室”,重点研究开展古树繁育与保护技术研究。
人有生老病死,树木也如是,如何保护古树使其延年益寿成为当下古树名木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四川加强应对古树名木长存复壮,成立“古树医生”团队,及时诊断古树健康状态,对古树树干、根系分布、光合作用和生理指标进行检测,一树一“体检”,一树一“报告”,做到“防患于未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推进的底气。
保护和发展古树名木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10月24日,东白湖镇里四村的香榧种植者在村道旁晾晒香榧。
被誉为“中国香榧之乡”的浙江绍兴诸暨赵家镇,以会稽山古香榧群闻名遐迩。香榧树是我国特有品种,通过嫁接方式代代相传,香榧树树龄超过1380年。绵延402平方公里的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内,有古香榧树近8万株,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因为其果实具备食用、药用、油用、材用和观赏性的多重价值,每年高达750公斤的产量更是成为了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广西玉林市北流萝村,当地成立了萝村古荔枝文化研究会和古荔枝群保护理事会,一棵棵濒死的荔枝古树经过抢救复壮而重获新生,从无果可摘到全村年荔枝产量达2000斤,“萝村千年荔枝”因此闻名。
保护和发展古树名木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更是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有效路径。当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任务艰巨而长远。作为大自然赐予的“活文物”,每一株古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让每一棵古树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底色。
审核: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来源: 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