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工作
绩效考评自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促进优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根据《中国科协科普部关于做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的通知》要求,宁夏地质博物馆高度重视,本着客观、准确、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细致地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1.基地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博物馆为自治区地质局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筹建于2008年,于2011年12月31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是一座反应宁夏自然地质历史和风貌的专题博物馆。占地11.91亩,建筑面积 6451.4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600平方米,从宏观地球构造、生命发展简史、地质环境风貌、地质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发展等方面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宁夏川。
2.组织管理。宁夏地质博物馆内设办公室、财务部、社教部、科研部、科普部、展陈部、安保部7个部门,有科普工作相关制度,每年年初制定科普工作计划,由科普部负责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开展,有分管领导负责指导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提供科普服务基础情况
1.参观接待。宁夏地质博物馆全年除周一(不含节假日)、春节三天闭馆以外,其它时间均向公众免费开放。2024年开放天数达310天以上,共接待游客111370人次,其中接待团队164个,15170人次;散客96200人次。
2.科普服务。宁夏地质博物馆拥有一支集地质学、古生物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背景交叉的专业化科普队伍,依托多领域的科普人才和展教资源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普活动并贯穿全年,2024年开展线上线下各类科普教育活动150余场,受众6.3万余人。
3.展陈更新。打造以宁夏五宝之“蓝宝”为主的贺兰石专题展,建成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并申报“文化名家”工作室,推动宁夏非遗文化传承助力文化强区建设。
(三)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一是于7月16日—21日,面向社会招募40名青少年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二是于7月30日—8月4日,面向社会招募30名青少年开展“小小地质家”活动;三是9月21日晚18:00—21:30,以“穿越地质时空 感受非遗脉动”为主题,开展了“博物馆奇妙夜”主题科普活动,活动共设置了11项精品内容,线上线上同步进行,累计受众2.6万余人;四是在周末开展主题研学教育12场,受众710余人;五是在春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中华民族陈焕同节日期间,开展“地博亲子研学课堂”14场,年俗活动3项,受众4600余人。
2.开展“流动地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科普活动。为助力乡村振兴,组织专业科普人员携带矿物岩石小课堂、研学课堂、地学专题讲座、VR互动体验、科普影片展播等科普内容前往学校、社区、广场开展公益活动活动。2024年,先后走进灵武、盐池、平罗等地的29所中小学、4个广场、1个景区,开展科普活动场110场,受众2.8万余人。
(四)主题日举办科普活动情况
1.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以“探秘地球 绿动塞上”为主题,于4月20日—27日开展“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其中,线下面向社会招募了80组亲子家庭开展“听诊地球”研学教育活动和“保卫地球”互动讲座;线上则联合“宁夏交通广播”开展了“畅聊地球”线上直播一场,累计受众1100余人。通过主流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激发青少年对地球科学兴趣,加强公众对地球环境关注,树立公众珍惜资源、守护生态文明的意识。
2.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科普活动。以“遇见·博物馆”为主题,于5月18—25日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其中,“时光印记——探寻远古生命”、“与石对话——寻找瑰石起源”、“丑小鸭变形记——鉴赏宝石之美”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电话连线等形式进行宣传,被各类媒体先后报道10余次。据不完全统计,各项活动累计受众达2000余人,为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做出积极努力。
3.开展“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以“探索未知 点亮未来”为主题,于9月15日—26日“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紧扣主题,遵循科普下乡、惠及于民的工作要求,开展“研学教育”“主题活动”“科普进校园”“科普展览”“线上直播”活动,让晦涩难懂的地质知识与生动有趣的科技互动体验相融合,让更多的人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更多地质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研学教育活动3场、主题活动1场、线上直播2场、拍摄科普视频4个,累计受众2.7万余人。凭借该系列活动,我馆被中国科协评为“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
4.开展其它主题科普活动。一是在“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期间开展科普活动2场,受众100余人。二是在春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中华民族陈焕同节日期间,开展“地博亲子研学课堂”14场,年俗活动3项,受众4600余人。
(五)开放信息情况
1.开放信息。一是在“宁夏地质”微信公众号中,设有宁夏地博专栏,可了解馆内动态、开放信息、参观须知等情况,并可实现线上预约参观及联系工作人员进行答疑。二是通过携程APP在线预约参观,了解开放时间、乘车信息、参观须知等注意事项。
2.活动信息。一是在“宁夏地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活动招募信息、活动预告等科普活动信息。二是在“宁夏地质局”网站上发布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活动总结、活动简报等。三是开设“科普中国”视频号,在线发布科普信息,2024年共发布科普小视频5个,累计受众8000余人。
宁夏地质局:http://www.nxdizhiju.cn/
“科普中国”视频号:https://www.kepuchina.cn/account/login
(六)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普志愿服务队职责,开展义务讲解、研学教育、科普下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是结合“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于3月14日、18日—21日、30日,走进灵武、盐池、平罗等地9所中小学、1个广场,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31场,累计受众6600余人。二是结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于5月21日—25日、31日、6月7日、28日,9月21日—27日走进固原、银川等地的17所中小学、3个广场,开展科普活动65场,受众13700余人。三是应自治区科协和银川市学校邀请,于8月10日、10月9日、23日、24日,走进3所小学、1个景区,开展科普活动14场,受众7800人。全年累计走进29所中小学、4个广场、1个景区,开展科普活动场110场,受众人2.8万余人。
(七)经费及人员保障
1.经费使用。2024年自治区财政厅下达地质博物馆免门票补贴、标本采购及设备维护经费30万元,经区财政于当年全部拨付到位。截止2024年12月25日经费支出30万元,其中展厅改造维修费9.6万元,消防安保设备维护费8.2万元,科普活动8.8万元,信息化建设3.4万元。
宁夏地质博物馆是自治区财政保障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23年度自治区财政拨付基本支出预算经费1096.11万元,其中:人员经费(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险)891.92万元、基本运行经费(物业、水、电、取暖费)160.00万元、综合定额(办公费、印刷费、差旅费、公务接待费等)45.22万元、会议费1.89万元,培训费5.59万元。
2.人员保障。宁夏地质博物馆内设办公室、财务部、社教部、科研部、地学科普部、展陈部、保卫部7个正科部门,现有事业编在岗人员46人,聘用编人员1人。其中,以地学科普部、科研部、展陈部为首的20余名专职科普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涵盖地质工程、古生物、宝玉石鉴定、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目前,已有5人取得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9人取得中级职称,2人通过专业培训学习取得“研学导师(中级)”资格证。除此之外,还有10余位导师常年从事科普活动策划与开展,拥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保障各项科普活动顺利开展。
二、特色工作
2024年,宁夏地质博物馆积极履行科研、科普、收藏、宣传、展示五大职能,业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聚焦古生物研究,科研项目成果斐然
2024年度,宁夏地质博物馆围绕重点工作,立足于基础研究,聚焦古生物研究,扎实推进各项科研工作,科研、科普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2024年共实施科研项目3项:其中结题1项,在研2项。
1.自然科学基金《宁夏新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研究》成绩显著。此项目按照预期成果发表论文1篇,提交科技报告1份,并采集化石78件。化石经鉴定有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等,其中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化石在周家沟地区属于新发现。此外所采化石材料为我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展深入合作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自然科学基金《宁夏隆德县新发现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群研究》有新发现。项目基本完成了野外调查,新发现了1处全国罕见的白垩纪幼年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新发现1处哺乳动物足迹化石点,进一步拓展了恐龙足迹在宁夏地理分布。
3.自然科学基金《宁夏中卫石炭纪植物化石研究》成果丰富。项目采集植物化石50余件,并采集了与之同层产出的昆虫、菊石、双壳类化石,进一步印证了该地区丰富的化石资源潜力。
4.科研成果转化多样。一是利用媒体广泛传播科学发现。与银川电视台合作拍摄《寻找宁夏的恐龙足迹》,在文化银川公众号栏目发布;参与国内著名恐龙专家邢立达教授、新浪微博知名自媒体人韩路联合制作的旅游科普节目视频录制1项:《去野——带你穿越一亿年前看宁夏恐龙》;参与了宁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全国科普日科普视频的制作录制。二是参与制作了黄河九省自然、地质博物馆共同参与制作的“九省联盟博物馆,共护黄河母亲河”宣传视频,该视频在举办的2024年自然资源部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期间正式对外发布,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二)优化科普教育内容,做强科普活动品牌
1.“小小讲解员”活动。围绕破解青少年暑期“托管难”的问题,于7月16日—21日,面向社会招募40名青少年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该活动在汲取往届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升级活动内容,依托展厅资源定制开展了一场融“专业辅导+实地演练+团队拓展+素养提升+野外踏勘”为一体的研学教育课程,教授青少年科普讲解的同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意识,达到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活动目的。
2.“小小地质家”活动。为充分发挥科普惠民职责,丰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于7月30日—8月4日,面向社会招募30名青少年开展“小小地质家”活动。该活动内容涵盖了展厅探究、科普讲座、特色研学、团队拓展、野外踏勘等精彩环节等多项科普性高、实践性强、趣味性高浓的研学教育课程,并配有两天一夜的沙漠研学。通过了解沙漠地貌、观察天空星体、开展篝火晚会、夜宿沙漠帐篷等环节让青少年在实地踏勘中深度了解地学知识,在知行合一的体验中激发科学兴趣。
3.“博物馆奇妙夜”主题科普活动。9月21日晚18:00—21:30,以“穿越地质时空 感受非遗脉动”为主题,开展了“博物馆奇妙夜”主题科普活动。该活动将地学知识、非遗文化、科技互动相结合,通过观看表演、互动游戏、动手实践、答题闯关等新式设置了11项精品内容,将晦涩难懂的地学知识充分转化为可听、可看、可玩、可学的科普内容,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科学营养,感受非遗魅力,并在活动过程中推出“线上+现场”同步乐享平台,本次活动累计受众2.6万余人。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科普活动”。
4.“出发吧,地球少年”系列研学教育活动。该活动紧密联系中、小学校教学大纲,将《科学》《地理》《生物学》等课程知识融入课题,面向青少年受众设计的可看、可听、可摸、可动手实践的系列地学科普课程。目前,已形成13个精品研学、4个大型团队研学、1个户外研学。2024年,开发《丑小鸭变形记之制作琥珀首饰》《黄河上的军舰——羊皮筏子》研学课包,丰富研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研学体系,并在周末开展主题研学教育12场,受众710余人。
5.“地博亲子研学课堂”活动。为充分发挥民族团结示范基地作用,博物馆以场馆为依托,以普及地学知识、讲好地质故事、树立文化自信为己任,在春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中华民族陈焕同节日期间,开展“地博亲子研学课堂”14场,年俗活动3项,受众4600余人,通过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更新优化展陈内容,引进推出特色展览
2024年,宁夏地质博物馆严格按照年度展览设备及展具品维护规定,跟踪项目改造进度,做到了维护及时、更换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内提升项目。
1.常规展项更换维修。一是修复贺兰山展项投影软件、真骨鱼展项大屏轨道修理、古哺乳动物园显示软件升级维修及展厅展品展柜除尘清理维护等工作;二是对四楼地质工作厅2024年地质局重点工作展板的制作安装,更新展厅宣传视频内容;三是与地质局及所属相关单位沟通联系,完成地质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已将展厅中的公开图件更新为带有审图号的图件;四是为更好的展示最新地质动态与成果,对二楼生命演化厅、三楼矿产资源厅、四地质工作厅及馆内公共区域部分37块展板进行设计更换。
2.娱乐设备维修更换。对4D影院每月进行定期检查,并针对影院座椅向阀、喷雾系统电磁阀、投影机内灯泡及滤网等进行保养更换,同时对4D影院高压供气管线及影院地毯进行更换,保证影院正常运转。
3.多展联动彰显地质魅力。一是打造以宁夏五宝之“蓝宝”为主的贺兰石专题展,建成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并申报“文化名家”工作室,推动宁夏非遗文化传承助力文化强区建设;二是联合黄河九省地质博物馆举办地质元素多维视角展,承办宝玉石奇石观赏节,协办全局书画摄影作品展,从不同角度展示地质工作变迁、展现地质人精神文明风貌,展览期间配合线上直播、专题讲座、研学互动等,丰富社会公众文化生活;三是协办贺兰山岩画展,把反映贺兰山地区地质构造与变迁的系列标本带出宁夏走进杭州,这是建馆后首次区外办展,有力提升了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
(四)建强科普教育平台,社会功能得到发挥
宁夏地质博物馆不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还是自治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开展科普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基地的作用,通过“科普+”实现科普多元化、一体化。2024年,宁夏地质博物馆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长效互学互促机制,组织科普人员前往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授课、交流研讨等“走出去”的形式,破解思政科普融合发展工作瓶颈。同时,发挥自身场馆优势,找准结合点,邀请该院60名师生走进地博,通过聆听讲解、专题讲座、动手实践等“请进来”的形式,推动思政科普一体化发展。
三、获得荣誉
2024年,在馆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认可。一是“博物馆奇妙夜”科普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二是宁夏地质博物馆被中国科协评为“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三是被银川市教育局授予“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四是被自治区商务厅评为2024年度“必玩榜”。
四、问题不足
虽然我馆在今年的科普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赏,但在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科普经费受限
我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科普经费来源单一,额度小,导致在科普展项更新、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书籍编写、科普产品制作等工作中阻力较大。尤其打造的科普品牌——“流动地质博物馆”,由于缺乏科普大篷车及相关专业教具和展具,无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导致活动开展规模受限;“出发吧,地球少年”系列研学教育活动中研学物料的缺乏影响活动开展效果和受众范围;地学夏令营、博物馆奇妙夜等品牌活动因预算下调难以为继,许多有创意、可互动的科普活动因前期投入不足无法进一步研发,影响科普传播效果。
(二)宣传渠道单一
我馆属于宁夏地质局的下属单位,因此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统一由局里管理,缺少以馆名称命名的网络宣传平台,活动宣传方式主要依赖地质局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导致知晓活动的受众范围有限,宣传上存在滞后和闭塞的现象,很多潜在感兴趣的群体无法及时获取信息。
(三)科普人员缺乏
随着我馆科普教育工作不断丰富与深入,科研项目缺乏专业研究人才,科普人员较少且年龄偏大,在讲解接待、科普活动策划及开展上精力不足,缺乏创新思路和方法,不能很好的满足多元化科普工作的需求,同时难以应对不同时段的参观需求,不能保证为每位观众提供高质量、深度且生动的讲解服务,影响观众对展品及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工作建议
(一)增加经费投入
建议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地质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对社会教育普及、人才队伍建设、陈列展览提升、设施设备更新、安防技防维护等方面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增强博物馆自我造血功能,保障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博物馆对广大公众的持久吸引力。
(二)增配专业人员
宁夏地质博物馆自开馆运行至今,已经十余年,期间除了增配一名科研工作人员外,其它人员均保持原状,尤其是较少的科普人员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需求,在科学普及上出现断层现象,建议注入新鲜血液,形成梯队,从而激发科普教育工作的动力的可持续性。
附件:
宁夏地质博物馆简介及开放时间
一、基地简介
宁夏地质博物馆坐落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与贺兰山中路交汇处,是一座反映宁夏地质历史和自然风貌的专题博物馆,占地11.91亩,总建筑面积积6451.4平方米,展陈面积3608平方米,收藏地质标本一万六千余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珍稀地质矿产标本收藏中心。主体建筑为四层,内设地球科学厅、生命演化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地质工作厅、宝玉石观赏石展区,分别从宏观地球构造、生命发展简史、地质环境风貌、地质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发展等方面为观众解读“塞上江南”,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宁夏川,是大众游览、休闲、学习、娱乐的理想去处。馆内还配有4D影院、恐龙园、贺兰石砚展示中心、报告厅、地学悦读“悦读”空间、文创空间等多个场所,供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二、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09:3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
三、参观方式
(一)通过携程APP线上预约参观时间及人数;
(二)现场凭身份证通过取票机免费领取参观券;
(三)关注“宁夏地质”微信公众号,进入“宁夏地博——数字博物馆”,即可在线游览博物馆全景;进入“宁夏地博——在线讲解”,即可在线收听讲解员详细介绍。
四、预约电话
团体参观预约:0951—5692002;
科普活动预约:0951—5698415;
党建观摩预约:0951—5690378。
五、乘车指南
乘坐1路、34路、38路、51路、107路、201路、307路车到“民主党派大楼”站下车;乘坐27路、49路车到“区人大”站下车。
来源: 宁夏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