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站管理服务处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管理服务处科普工作由场站管理服务处(原场站管理服务中心)副处长分管领导,具体实施部门为场站管理服务处科教服务科。每年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并将科普工作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作为重要工作考核指标。对场站管理服务处优秀科普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2024年曹新庄试验农场、火地塘试验林场优秀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工作方面表现优秀,被推荐为年度校级先进个人。制定了场站管理服务处开放管理制度,及各试验场站的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度。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1. 对外开放时间:全年开放(除法定节假日)
每天上午8:00-18:00,周末正常开放(需提前预约)
2.收费情况
入场费:0元/人,免费接待,提供活动场地。
课程费用:收取相应科普教育及劳动实践课程基础物料费10-50元不等,以活动课程项目内容为准。
讲解(报告)费用 :科普讲师 50元/场 ;专家教授 100元/场;院士 2000元/场 (院士讲解、报告需提前预约)
3.2024年服务公众人次
本年度,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场站资源面向大中小学生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知农、爱农的耕读教育,各场站科普教育全年接待中小学生、社会团体,60批次6390人,全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0次,310人。
4.科普场地面积
科普场所为9个试验场站,试验场站总面积4.82万亩,其中林地4.16万亩,耕地面积6600亩,房屋建筑面积6.48万平方米。
5.场馆和设备升级和更新
争取学校划拨资金175余万元,自筹资金70余万元,对各场站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一是完成曹新庄土地复垦60亩及5座春秋大棚建设;二是对火地塘教研室吊顶进行改造;三是完成对米脂试验站远志山基地的改造。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改造维护,更好为科教服务。场站管理服务处为服务科教智慧化提供新助力,持续推进场站智慧建设,完成智慧场站综合服务平台上线测试,智慧场站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完成。 在曹新庄试验农场、火地塘试验林场、周至试验站共安装了302个监控点位,50个无线网络和18个有线网络,部署了5处监控控制中心,建设了5间远程视频会议室,并完成了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火地塘试验林场制作科普展牌若干。宁陕县图书馆“林海书屋”分馆在火地塘试验林场设立。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情况:大中小学、社会团体共70批次,参与人数6700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参加“千万IP 创科普”活动,在平台发布科普文章2篇。结合2024全国科普日活动及时节时令,在9月科普月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2个(小麦育种及农业机械、一根玉米的故事劳动实践科普教育活动);参与人数141人。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智慧场站综合服务平台
场站管理服务处官网
通过各试验站联系人,电话联系进行预约
2.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
科普中国科普号
本年度通过科普中国科普号共发布科普文章2篇,点赞评论关注互动量80余条。
通过学校部门网站发布科普教育相关新闻报道15篇。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人数6000余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经费来自学校下达事业费和其他收入两部分,202424年下达事业费202万,无专项经费。
场站管理服务处兼职科普人员数量:31人。
二、特色工作
1.在科普实践教学中开展了“思政课”教育。试验场站的负责人主动挖掘场站历史、讲述场站故事,为参加科普实践活动的各位朋友在“两先石”、斗口于右任第二办公室、田间地头等实地讲解了建校建站的历史。通过在试验场站的“思政课”教育,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学校育种专家所秉承的“一麦相承”精神和教授们作为“麦田追梦者”的奋斗征程,推进了新时代耕读教育,将“一懂两爱”的爱农基因植入了每名学生的精神血脉,坚定了学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的行动自觉。
2.我们实行了“把课堂搬到试验田”的模式,今年6月3日至7日,来自 19 个学院 36个专业 2641 名大一学生在曹新庄试验农场集中开展“三夏”生产实习及农业认知科普教育。学生通过体验收割、人工脱粒、除杂、分装整理等活动亲自体验和了解农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农业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3.生物学综合认知科普实习为我校传统,2024年生物学综合认知科普教育从7月1日开始,截至7月19日结束,累计接待1259名学生。主要围绕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等方向开展,指导老师分别从专业角度结合秦岭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秦岭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查、秦岭起源与环境、森林防火等方面为学生授课。由于今年火地塘林区旱情较重,6月底7月初连续强降雨,特别是7月5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指导老师临时改变课程内容,对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防范等知识进行科普,提高同学防范意识。期间还举办了第八届生物学实习数字标本采集、制作与识别技能竞赛,同学们积极踊跃参加,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4.4月9日,西安市碑林区东厅门小学118名小学生来眉县试验站猕猴桃园区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科普研学活动共分四个环节,包括不同试验区域观摩、科普知识讲解、植物营养土配制以及猕猴桃硬枝扦插体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农事环节,让同学们深度了解农业、敬畏土地及大自然,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合作意识。科普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回归田园,走进自然,沉浸式体验农事活动及农耕生活,收获劳作喜悦,感悟农业不易。
5.4月26日至27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30名学生来到火地塘试验林场开展了为期2天的自然科普研学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制作昆虫标本、溪流生物观察调研以及制作植物标本三个内容。学生们在我校生命学院卜书海副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在场部周围和火地沟进行了动植物、浮游生物以及鱼类的特征习性探索学习,进一步体验与了解了大自然的多彩奥秘。在与树叶、花朵、昆虫的互动中,孩子们辨识植物的多样性,从近距离观察、实操体验、科普探索中收获真知,实现研学活动的价值。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又深入了解到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切身感受到了秦岭生态的多样性,增强了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科普研学成效显著。
6.秋收时节,9月27日下午,秦汉新城白庙中学初二60余名学生走进咸阳试验站秦汉基地,在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研学活动。咸阳试验站科普工作者邓果成从玉米的植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向同学们作了详细的科普讲解,同学们在农耕体验中不仅了解到了农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去尊重劳动,懂得感恩,珍惜每一粒粮食。此次劳动实践教育,使同学们培养了知农爱农情操,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
三、问题不足
1. 知识普及范围有限:场站服务中心拥有农业、林业、果树种植、蚕桑、猕猴桃种植、动植物生物资源等多种科普教学资源,但科普教育主要集中在某些单一领域,导致其他领域的知识普及不够广泛。
2. 缺乏专业讲解人员:服务中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缺乏长期合作的专业的科普教育讲解人员,这可能会影响科普教育的效果和吸引力。
3. 资源整合不足:场站服务中心的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导致科普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4. 科普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农业科技和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但科普教育内容可能没有及时更新,这会影响科普教育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5. 科普教育形式单一:目前部分场站主要依赖讲解和展示等形式进行科普教育,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目的的科普需求。
四、工作建议
1. 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科普教育基地应该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普活动,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加强宣传推广:基地应该加强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利用互联网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关注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举办知识竞赛、开展实施讲座,对基地科普工作者进行培训等。
3. 注重教育效果反馈:基地应该注重公众对科普教育效果的反馈,对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根据反馈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科普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管理服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