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35.6%的成年人患有高脂血症,这意味着每3~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脂患者。

在体检中发现了血脂升高,很多人认为,高血脂就是脂肪和胆固醇食物吃多了导致的,少吃或不吃脂肪就好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什么是高脂血症,它是怎么产生的?高血脂有什么危害?发现血脂升高后怎么办?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高脂血症的那些事。

什么是血脂,它是怎么产生的?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类固醇等)的总称,人体细胞的代谢离不开血脂,血脂中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中甘油三酯主要与人体的能量供给有关,胆固醇则主要用于生成细胞的结构,并且是激素和消化脂肪有关的胆汁等的原料。人体内血脂的来源有体内生成和体外摄入两种途径:

体内的血脂通过人体自身合成,经过肝脏、脂肪细胞代谢后释放到血液中,成为供给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体外摄入的血脂是来自外界、不能由人体直接合成的血脂,大多是人体从摄取的食物中吸收而来的,食物中的脂类物质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后进入血液,从而成为血脂。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生成和体外摄入的血脂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和此消彼长,维持着血脂水平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了脂类物质后,肠道吸收脂肪量增多,此时血脂水平就会有所升高;由于体外摄入血脂水平的升高,人体就会减少体内生成的脂肪,从而使体内产生的血脂水平降低。相反,如人体对食物中的脂肪吸收减少,那么人体的自身产生的脂肪便会增加,从而避免血脂水平偏低,这样能使人体的血脂水平始终维持在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若人体长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等,则会造成血脂升高,诱发疾病。

产生高血脂的因素有哪些?

“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的其中一种或几种水平升高。在体检血脂检查项目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被称为“血脂四项”,通常这四项可以基本判断血脂是否正常。

在体检报告中,如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其中任意一项出现向上箭头↑,或者高密度脂蛋白一栏有向下箭头↓,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视。

一般来说,高血脂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01 不良饮食习惯

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全脂乳制品和含糖饮料,超过了人体的需要量,使血液中的脂肪升高。

02 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或运动量不足会降低身体代谢率,减少脂肪的消耗,使脂肪在体内积累,进而出现高血脂。

03 熬夜

经常熬夜可能会出现内分泌异常,导致激素水平不稳定,可能会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在体内的代谢,从而引发血脂升高。

04 体重超重或肥胖

体重过重和肥胖可促进脂肪的生成,脂肪代谢受影响,可出现血脂升高。

05 遗传

如果家族中有高血脂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史,高血脂的发病率会高于无家族史的人。

06 烟草与酒精

吸烟和饮酒均可影响血脂的代谢过程,酒精可增加甘油三酯水平,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壁,促进脂质沉积。

07 疾病影响

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影响身体的脂质代谢,从而引起血脂异常。

08 年龄与性别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的代谢能力会逐渐下降。而女性在绝经以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对血脂的消化代谢能力也是下降的,因此中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更容易出现高血脂。

高血脂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前面所讲的体检常见的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其中高密度脂蛋白对人体是有益的,它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对人体则是不利的。

高血脂可能导致动脉硬化,脂肪在动脉壁上堆积,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硬化,严重者导致阻塞,最终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01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狭窄,心脏供血不足,临床上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02 脑梗塞

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阻塞,引起脑梗塞,导致脑功能受损甚至出现肢体瘫痪。

03 脂肪肝

长期高血脂可导致肝脏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如果继续发展,可能会转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04 肾损伤

高血脂可引起肾脏血管病变,严重者导致肾功能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症状。

控制胆固醇摄入 能避免高血脂吗?

很多人在饮食中会刻意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认为只要少摄入食物中的胆固醇,就可以避免高血脂,甚至认为胆固醇对人体有害,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胆固醇不能笼统地认为是坏的东西,其一,胆固醇对人体是重要的、无法离开的,人体的细胞生长离不开胆固醇这个原料,其二,人体需要的重要的激素如性激素、肾上腺素以及消化脂肪所需的胆汁,都是需要胆固醇作为原料的。

除了通过食物摄入胆固醇之外,人体自身也可以合成胆固醇。其中人体自身生成的胆固醇约占70%,食物吸收的胆固醇约为30%,而且人体胆固醇的水平也有自我调节机制,食物摄入的胆固醇多了,人体合成的胆固醇就会减少,反之,食物摄入的胆固醇少了,人体合成的胆固醇就会增多,使体内胆固醇的水平保持平衡。对于普通健康人群,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取消了胆固醇的摄入限制。因此,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对健康人群没有必要。

胆固醇不溶于水,它需要与人体内的脂蛋白结合,才能在血液中运输,如果把胆固醇比喻成“石油”,那么人体内的脂蛋白就像是运送石油的“运油船”,人体的血管就像是运河,通过脂蛋白这个“运油船”把胆固醇“石油”运送到身体各个地方,满足人体的身体所需。

这些“运油船”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这两种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与胆固醇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将胆固醇运输到身体各处。而人体动脉管壁上分布有很多蛋白质(相当于运油船的港口),“运油船脂蛋白”能够和动脉管壁上的“港口”结合,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运油船”含量较高时,它携带的“胆固醇石油”便沉积在动脉壁上,随着时间延长,这些“胆固醇石油”便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堵塞,最后出现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这部分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胆固醇”通常被称为“坏胆固醇”。

还有部分“石油胆固醇”与“脂蛋白运油船结合”形成“高密度脂蛋白”,它的作用和低密度脂蛋白正好相反,可将胆固醇从全身(包括动脉粥样斑块)运送到肝脏,由肝脏进行处理,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促使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风险,因此这部分与“高密度脂蛋白”结合的“胆固醇”通常被称为“好胆固醇”。

膳食指南中取消胆固醇摄入限制,提示普通健康人群不需要刻意控制食物中胆固醇的摄入。但这不意味着胆固醇对人体完全无害,只是其危害性尚未达到需要限制的地步,血液中的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明确的。对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人群而言,必须严格控制胆固醇的摄入。

如果高血脂和吃进来的胆固醇关系不大,那饮食因素是如何导致高血脂的呢?

高血脂不能简单认为是胆固醇吃多了,主要是不合理的饮食诱发了高血脂,饮食中容易诱发高血脂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

摄入了过多的坏脂肪

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都属于“坏脂肪”,含饱和脂肪酸的,如奶油蛋糕、黄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不易被人体代谢,容易在体内堆积,日常吃得多,就会增加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坏胆固醇水平,从而导致动脉斑块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高糖食物

糕点、糖果、巧克力、饮料、果汁等添加了很多糖的食物,如果摄入过多,这些糖会让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并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下降。

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例如油条、炸鸡、薯条等,在油炸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油脂,如果经常食用,会使体内的油脂摄入量严重超标,进而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血脂水平上升。

大量饮酒

过量饮酒会是体内脂肪的生成增加,降低脂肪的代谢,会使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进一步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

高血脂怎么预防?

01 饮食平衡、多样化

控制饮食中的热量,旨在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

控制脂肪摄入: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如肥肉、奶油、猪油、牛油、等动物性食品,烹调用油选择大豆油、玉米油、红花籽油、葵花仔油、橄榄油、花生油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

控制糖类摄入:少吃糖分高的饮料或甜食如奶茶、糕点、巧克力、冰淇淋等;

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燕麦、菇类、芹菜等。

02 规律作息和劳逸适度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注意劳逸适度,要保证较好的睡眠与休息,能够预防高血脂的发生。

03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加强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代谢,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04 控制体重和戒烟限酒

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改善血脂状况。

05 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上述饮食、运动等方法,血脂水平仍然高于正常水平,或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严格控制血脂水平的人,建议到医院就诊,可通过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

哪些人群应特别关注血脂,定期进行血脂检测?

01 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

02 高血脂家族史的人。

03 中老年人(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女性)及绝经后女性。

04 长期吸烟、酗酒者。

05 缺乏运动者及长期高脂、高糖饮食者。

一般情况下高血脂对人体的负面影响是缓慢、长期的,但其危害却不容忽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人都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