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其实就是网络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浏览记录、地理位置、支付能力等多维度数据,对同一商品或服务为不同群体“量身定价”,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的现象。按理说,技术的进步理应服务于人,然而在追求效率与利润的热潮中,数字时代的公平与道德似乎已被一些人遗忘了,我们感受到的是时刻被算计着,那些挂着所谓“创新”幌子的技术,业已变成压榨用户的工具。

不久前,一家网络媒体发起了问卷调查,针对“大数据杀熟”现象是否会彻底消失,竟然有95.98%的人选择“不会,因为利益驱使”。在同一张问卷的问题里,只有2.68%的人选择“相信科技向善”。看来,整治平台算法,实现公平公正,是解决目前互联网平台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源,势在必行。

天下苦“大数据杀熟”久矣

大多数消费者都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在互联网上,我们的每一次触屏点击、每一笔消费,甚至每一句聊天记录,都是“数据”。这些数据被平台“收集、消化、分析”,精准描绘出独属于你的画像,再根据这些用户画像,最终将消费者困于量身定制的“信息茧房”和难以逃脱的消费怪圈。

电商平台、旅游网站,以及网约车平台是大数据杀熟现象的重灾区。很多网友都有过类似经历:在网购平台多次浏览同一商品后会自动涨价、老用户订外卖的折扣明显比新用户少,甚至不同手机型号的用户在相同路程、相同车型的网约车行程中,被收取的打车费用都不一样。这些被算法操纵的“看人下菜碟”乱象不仅让很多消费者在无形之中遭受经济损失,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诚信原则与公平公正。

几位广东的大学生在网上留言现身说法:“和舍友出去旅行,四个人通过某网站搜索同一家酒店,显示了四份不同的报价。此外,使用共享单车月卡服务时,稍微多骑几次,月卡就会涨价。”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多在线商务平台还会先以低价吸引客户,等新客变成熟客之后,再抬高或变相抬高价格,这是“大数据杀熟”的惯用套路。

针对这样的结果,网友们纷纷表示:老客户的忠诚本应得到回报,然而某些平台却将这种“信任”变成了“割韭菜”,举起算法的“镰刀”一层层地掠夺消费者的权益。

媒体调查发现,在消费者遇到的“大数据杀熟”中,“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排在首位

“魔法”可以打败“魔法”吗?

面对满满的算计和套路,消费者已经不愿再默默忍受算法的“黑箱”操作与“杀熟”策略,他们开始追求用反向“驯化”算法的方法来应对这些乱象,被网友戏称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年轻人“反杀”大数据杀熟的手段还真不少,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具体操作有:消费者可以通过刻意改变浏览习惯、减少在特定平台的停留时间、多个账号切换登录、在评论区反复“哭穷”等方法来营造不同的消费画像,以此来模糊算法对自己消费习惯的精准判断,从而防止被大数据“杀熟”。也有人通过无痕浏览、时刻清理网页cookie来抹消自己的互联网痕迹,使算法“无处可寻”。甚至有的年轻人选择直接减少App的使用时间,以减轻信息过载所带来的情绪干扰。

有网友从机票开始反击。据一位网友描述,起初他搜索出来的最便宜的机票价格要4000元以上。于是,他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不久,价格竟然变成了不到2000元。他觉得是因为在他反击大数据算法的过程中,系统已经把对他的人物画像从“想要进行跨国旅行的有钱人”转变成了“旅行取决于机票价格的没什么钱的人”,机票价格也随之“腰斩”。

还有的网友亲测,平台会对许久未使用的老用户提供“回归奖励”。因此,如果某款App利用效率不高,消费者可以选择暂时卸载软件,等需要的时候再下载,并尽量延长其中的时间间隔,这样平台就会将其标记为“潜在流失”用户。等消费者再次回归平台时,便能获得大额的“老客回归券”,成功“薅到羊毛”。

网友在留言中针对“大数据杀熟”吐槽不断

但其实,消费者这种“反驯”算法的做法,只是一种自发的、分散式的尝试,产生的影响有限,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平台的算法规则。况且,即使暂时“破解”了算法,平台背后的算法团队也会凭借专业技术及时堵上漏洞。因此,要真正有效杜绝“大数据杀熟”,显然不能靠网友的反向驯化和单打独斗,而要靠动真格的、常态化的监管和整治。

今年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便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期待在专项行动的推动下,相关平台企业能切实落实相关要求,让算法应用更加规范,让消费者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说到底,算法本来只是个非常专业的技术名词,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清晰、有序的步骤或指令的集合。算法只是技术,技术是中立的。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技术向善,是个亟须解决的问题。要让算法真正循法而行、造福社会,最终,能打败“魔法”的不是“魔法”,而是人间正道。

来源: 我是科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