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河系灞水中部一大支流,发源于蓝田、商洛交界迷魂阵山的东麓(商县境内),先后汇冷水沟、白石河、斜峪沟等水,通过悟真寺,至大寨乡冯林寨东汇入灞水。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杜甫的这一诗句,为蓝河山水添上了一抹雄浑壮阔又清冷的色彩。蓝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说如珍珠般璀璨。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山蓝河风景区、莲花山景区,以及蓝关古道遗址、湘子洞、蓝桥相会、尾生抱柱、桃花碥等历史文化遗迹,皆诉说着动人的传说。
- 水陆庵 -
蓝桥峪的水一出山,即邂逅佛教圣地水陆庵。水陆庵原是悟真寺的水陆殿,是举行“水陆大斋”“水陆道场”的重要场所,保存下来的3700余尊泥塑被喻为“壁塑瑰宝”,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庵所依傍,南有雄伟的秦岭,北邻秀丽的凤凰山,蓝水流出悟真峪北口一分为二,环绕水陆庵一周,于庵后复又合二为一。水陆庵正好位于这个鱼形小岛的尾部。
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著名的宗教文化场所,自然成为古今人们青睐的游览胜地。白居易挥毫泼墨,留下了一首长达一百三十余韵的游记诗篇《游悟真寺诗》;王维则以生花妙笔,将此地描绘成“山河穷二百,世界接三千”的佛国盛世。
- 古蓝桥 -
《西安府志》记载:蓝田、商洛之间曾经有一座古桥,名为蓝桥,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的蓝河之上。从尚存的部分石壁上可看到两个边长约0.3米、深约0.2米的方形桥柱凹窝,仍能依稀辨认出昔日工匠凿石为窝、悬挂铁链的痕迹。
古蓝桥建于何代已荒远无稽。古籍有云:桥“在县东南五十里蓝谷水上”( 宋《通志》),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蓝桥屡建屡坏。战乱毁,承平修,时而木桥,时而石桥。据清代《蓝田县志》记载:清时“桥久废,羽士(道士)王天枝摹铁为楝,飞控如虹,行人便之”(明《西安府志》)。这是蓝桥最后一次修葺的记载。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败退商洛山中时,为阻追兵而将桥拆毁。
魂断蓝桥
美国有一部曾获奥斯卡奖的战争题材爱情大片《Waterloo Bridge》(音译为《滑铁卢桥》)。中国引进后,片名翻译为《魂断蓝桥》,其中的“蓝桥”便是蓝田境内的这座蓝桥。
蓝桥与尾生的故事紧密相连,尾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人物,生活年代与孔子大致相当。《庄子·盗跖》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而死。
意思是说有个叫尾生的男子,与爱人约定在一座桥梁下约会,到了约定时间,女子没有到来,洪水突然来了,尾生抱着桥柱不离开,直到被洪水淹死也没有松手。清代《西安府志》说,尾生抱柱而死的桥就是蓝桥。
尾生抱柱从而成为忠贞守约的象征,蓝桥也成为忠于爱情的见证。之后人们把男女相爱,其中一方失约,而另一方为之殉情称作“魂断蓝桥”。
裴航蓝桥遇云英
此间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裴航为唐长庆间秀才,游鄂渚,买舟还都。一次路过蓝桥,遇见一织麻老妪,航渴甚求饮,妪呼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因谓欲娶此女,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
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
宋元话本《蓝桥记》、元庚天锡《裴航遇云英》杂剧、明龙膺《蓝桥记》传奇、杨之炯《蓝桥玉杵记》传奇均以此为题材。宋刘克庄《沁园春。林卿得女》词:“蓝桥路近,玉杵携将。”
- 蓝关古道 -
蓝关古道是连接蓝田县城和蓝桥的主要通道。它北起秦都咸阳,南极荆楚,是秦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九大驰道之一。秦时称“武关道”“峣关道”,以后称“商山道”“商蓝道”,“商於道”;唐以后方称“蓝关道”。秦、汉、唐诸朝,行旅商贾络绎不绝,文人学士往返穿梭,僧侣尼道朝圣求法,军旅戎马往来频繁。
蓝关古道在历史上既是京城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秦穆公二十五年,派兵经蓝关,过武关(今陕西丹凤县)而行兵东南,占据江汉流域。
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东南,去时出渔关,回时由云梦、南郡,进武关,过牧护关,由蓝关回咸阳。
沛公刘邦亦取道武关、蓝关古道,绕晓山,逾签山,击秦军,在签山下歼秦守军主力,入咸阳,终成帝业。
晋穆帝司马腆永和十年(354年),大将桓温征关中,与前秦苻坚数万众恶战于蓝关古道,现蓝田县蓝桥镇南有桓公堆,即是桓温当年征战厮杀之古战场。
明末农民军闯王李自成,曾与明官军洪承畴大战于蓝田,经常派兵自蓝关古道至石门(今蓝田县汤峪镇)等地与官军作战。
来源: 陕西水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