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藤县的广袤乡村,科技特派员们宛如一盏盏明灯,凭借创新理念与专业技术,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利用、养牛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乡村振兴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希望的田野闪耀着绿色发展之光。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开启资源利用新篇章
过去,农作物秸秆在藤县的处理方式极为粗放,大部分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是一烧了之。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燃烧产生的浓烟严重污染空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然而,科技特派员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1.多样化的秸秆利用技术。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为农民带来了秸秆利用的创新理念和前沿技术。将秸秆转化为养牛饲料的技术成为关键突破点,如秸秆青贮技术,它是在厌氧环境下,利用天然乳酸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新鲜的秸秆保存起来。在青贮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分含量,一般保持在60%~70%,这样能保证乳酸菌的良好生长。同时,切碎秸秆为3厘米左右,方便牛咀嚼和反刍,也有助于压实和排出空气,创造理想的发酵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原本松散的秸秆变得柔软多汁,富含营养,具有酸甜的气味,适口性大大提高。
益生菌贮存技术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添加特定的益生菌组合,如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调节秸秆内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这些益生菌能够分解秸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在添加益生菌前,把每包益生菌和2.5公斤玉米粉充分混合,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添加到秸秆当中,同时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确保益生菌的活性。这种技术处理后的秸秆,不仅可以延长保存时间,还能为牛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2.高效设备助力秸秆收集与处理。为了进一步提升秸秆收集与处理效率,科技特派员积极联系农业机械企业,引入了先进的高效秸秆粉碎、打包设备。秸秆粉碎机能够快速将田间的秸秆粉碎成合适的长度和粒度,其切割效率比传统人工方式提高了数倍。而打包机则可以将切割后的秸秆压缩成紧实的捆包,便于运输和储存。这些设备的引入,使得秸秆收集与处理实现了规模化和标准化,为养牛产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饲料来源。据统计,在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藤县超70%的农作物秸秆已得到有效利用,每年节省饲料成本约300万元,这一成果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养牛产业蓬勃发展
在科技特派员的精心指导下,藤县的养牛产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从牛种选择到养殖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融入了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
1.科学选种与牛舍规划。结合藤县亚热带气候、地理条件和市场需求,科技特派员为养殖户推荐了适宜的牛品种。奶水牛具有适应性强、产肉和产奶量较高的特点,适合藤县的气候条件,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本地黄牛则对本地环境有着天然的适应性,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作为母本繁殖。西门塔尔黄牛和夏洛莱牛等是世界上优良品种肉牛,其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好,能够满足广大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的需求,适合作为二元、三元杂交的父本。
在牛舍规划方面,科技特派员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牛舍采用合理的布局,保证每头成年牛的活动区域在10~12平方米,这样可以减少牛只之间的拥挤和疾病传播。同时,牛舍的朝向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降低了人工照明和通风设备的使用成本。地面采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如水泥地面,并设置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保持牛舍的干燥卫生。
2.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控。科技特派员指导养殖户根据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需求,合理调配饲料。除了利用秸秆饲料外,还搭配了精饲料,如玉米、豆粕、麸皮等,按照科学的比例混合,满足牛的营养需求。例如,育肥牛的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一般保持在12%~14%,能量饲料比例根据牛的体重和生长速度进行调整。同时,注意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避免过度投喂或投喂不足。
在疫病防控方面,科技特派员尤为重视,针对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常见疫病建立了完善的防控体系。对于口蹄疫,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定期为牛只接种疫苗。同时,加强牛舍的卫生消毒工作,每周至少进行2~3次的全面消毒,使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粉、戊二醛等消毒剂,对牛舍的地面、墙壁、栏杆等进行彻底消毒。对于进出牛舍的人员和车辆也要严格消毒,防止病毒传入。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主要从源头抓起,对引进的牛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无病原带入。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只的抵抗力。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隔离和诊断,一旦确诊,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结核病的防控则注重日常的监测,定期对牛只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发现阳性牛只立即淘汰,防止疾病传播。在科技特派员的全方位指导下,藤县养牛产业逐步迈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藤县现有养牛大户150余户,牛存栏量5000余头,每年为乡村经济创造超2000万元收益。
三、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
对于养牛产生的粪污,在科技特派员智慧引领下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形成了一个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1.粪便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科技特派员引导养殖场建设粪便处理间,这一环节是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基础。在粪便处理间,利用微生物使粪便充分发酵腐熟是关键技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醋酸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在有氧或厌氧条件下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科技特派员会根据粪便的成分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对比试验选择最适宜的微生物发酵剂。在发酵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随着发酵的进行,温度会逐渐升高,达到55~65℃,可以杀死粪便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此时,需要维持合适的温度范围,使发酵持续稳定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腐熟后,粪便变成了优质的有机肥原料。
为了进一步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率,养殖场购置有机肥生产设施。这些设施能够对发酵后的粪便进行精细加工,如粉碎、筛分、造粒等。通过这些工序,生产出符合市场标准的有机肥产品。有机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对于养牛产生的污水,科技特派员指导养殖场建设沼气池。污水在沼气池内经过厌氧发酵,转化为清洁的沼气能源。沼气池的设计和运行需要科学合理,其容积要根据养殖场的规模和污水产生量来确定。同时,沼气池产生的沼液也是优质有机肥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有益微生物。沼液可以通过灌溉系统直接施用于农田,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目前,藤县95%以上养牛场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每年生产有机肥25万余吨,节约能源成本约300万元。这种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不仅解决了养牛场的环保问题,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四、提升农民环保与创新意识
科技特派员不仅专注于技术推广,还深知提升农民环保与创新意识对于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环保与创新的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科普宣传活动是提升农民意识的重要途径。科技特派员们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包括手册、海报和视频等,向农民详细介绍生态养殖的原理、技术和优势。这些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农作物秸秆利用、养牛疫病防控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细节,让农民能够轻松理解。同时,科技特派员们还在乡村集市、村委会等地举办现场科普讲座,邀请农民参与,解答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组织实地考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参观已经成功实施生态养殖模式的养殖场,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学习先进的经验。这种直观的感受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说服力,能够激发农民对生态养殖的兴趣和信心。
在科技特派员的激励下,藤县的农民积极投身于生态养殖实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他们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自发成立了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实现了规模效益。还有的养殖户开发了农家乐牧场等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生态养殖的产业链,增加了收入来源。这些农民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使得藤县的生态养殖呈现出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科技特派员以专业知识、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为乡村生态养殖注入了强劲动力。他们用科技赋能农业,点亮了乡村绿色希望。相信在他们持续努力下,乡村将更美丽富饶,农民生活将更幸福美满,生态养殖的模式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座丰碑。
作者∣广西藤县濛江镇农业农村中心 吴超海
来源: 吴超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