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张医生,我是韩泽渊,我刚才踢足球时摔倒了,现在右胳膊疼得厉害,麻烦你可否到市第十足球场帮我看一下?”
“好的,请你用左手帮忙保持右侧上肢尽可能不动,我十分钟后到。”停止享受灿烂阳光下的休闲生活,正在钓鱼的我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抬起右手腕,对着全智能手表赶紧语音遥控我的机器人:“一号:请收拾好骨科急救包,驾驶我的急救飞车到达海虹钓鱼乐园4号门口;二号:到海虹钓鱼乐园5池4座收拾钓鱼物品,就地保存。”
两声温婉的“收到”之后,我放心地站起身,快步走向这个钓鱼乐园4号门口,我的机器人驾驶的急救飞车已经在那里待命。
进入飞车之内,车门自动关闭、温度自动调整。系好安全带,顺便语音指挥我的机器人驾驶员:“目的地:市第十足球场;检查骨科急救包用品;启动急救飞车。”
指令下,急救飞车的盘状机身稳定起飞,到规定高度之后像风一样飞速向目的地飞去。此时,脚底下是日新月异的城市,森林楼层到处繁花似锦、绿茵成团,没有杂乱的电线,没有拥挤的车辆,悠闲的人们尽情享受着高科技下的美好时光。
但此刻,这些都引不起我的注意,就连空中陆续飞过的飞车我也不用担心发生碰撞,我的急救飞车那可是专业配置,尤其是中央控制系统可不是一般的功能强大。做为签约私人医生,我操心我的病人小韩现在的情况,虽然按一般情况那里会有应急救援人员临时负责。顺便说一下,我是一名骨科医生,现在我所在的社区医院有有一万三千个签约居民,每天需接诊、处理约二三百人,分配到我的专业,每月也就有二十个左右患者需要我出诊,当然急诊除外。在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下,大部分病人可以远程完成所有诊疗环节,所以住院病人不多,我们医患人员的压力也不大。
此刻,通过远程视频,小韩的大概受伤情况我已了解,我要设想满足他的各种个性化治疗需求。
几分钟后,急救飞车稳稳降落在那个足球场的应急起落处。四处扫视一下,发现球场应急员已经让他躺在应急床上了。
“你好,小韩,现在感觉如何?”
“虽然喷了消肿止痛药,但是上臂还是感觉疼,不敢活动。”
“手麻不?”解开他的上衣,露出胳膊,我边检查边问。
“有一点,对,就是你划的这里麻木最明显”。
“好的,你先别动,我要给你检查一下。”从急救包里掏出粉笔盒大小的全面自动检测仪,可别看它小,功能可强大着呢,而且采用太阳能作为电源,从不用操心充电问题。我从小韩肩部开始检查,骨骼、较大神经和血管都一一清晰可见。
“小韩,综合目前信息来看,你的情况有点小麻烦。你看显示屏:这里,你的右侧肱骨粉碎性骨折了,而且这个骨折片对桡神经有明显压迫。我需要先对你进行初步复位、解除神经的压迫,否则时间久了神经功能会严重受损,甚至出现神经断裂。复位过程稍有点不适,但相信你完全可以耐受。如果有明显无法忍受的情况,请随时告诉我。”虽然科技发达了,但详细告知还是必须的。
在全面自动检测仪的帮助下,我的手法起到很大作用。几分钟后,复位结束,神经卡压初步解除。我拿出速效成型仪,对着他的胳膊进行180°喷洒,制作一个快速成型的临时固定器。
科技发展了,患者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我要从各个角度全面权衡治疗方案。面对接下来的手术,首先我得确定手术地方。哦,别忘了,现在的住房设计,可都是多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大小的,包含了各种应急功能区域,甚至包含地震避难应急区呢。
“小韩,接下来你需要手术,你决定是在咱社区医院还是在你家里?”我问。
“哦,因为我家有可调应急消毒室,所以我想在家手术,可以吗?”
“当然可以,我去准备东西;你先回。记得把你家应急消毒室的数据给我传一份,以便我参照安排好手术空间,我会申请链接时你通过一下就可以,房间会按手术要求做进一步的调整;1小时后我到你家,你先暂时不吃不喝,保持胳膊这个状态。同时你心理做好手术的准备,当然你也不用太担心,请相信现在条件下,我的仪器、还有我三十多年的手术经验会保证你的安全的。”不管何时,我都需要给我的患者足够的勇气。
送走小韩,我要马不停蹄的进行手术相应的安排。这个时代,机器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原来靠一个团队好几个人协同完成手术的模式大大改变,如今主要是主刀医生使用机器人的形式。但这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除了不变的人文关怀外,大脑更要飞速运转,从物资准备、设备转运、手术间调整到手术操做、康复指导等,医生必须得统筹好每个环节,确保全程手术万无一失。
这不,我赶紧给已经到家的我的二号机器人下达指令:请到东方社区医院14楼第五消毒间拿出上肢骨折治疗手术包,带领瑞星36号手术机器人,到星火路3号应急场,乘急救飞艇到绿厂路117号3楼011室韩泽渊家。
我还要我拨打1203公用急救热线,为我的二号机器人预约到急救飞艇,以便手术物资做好运输。
忙完这些之后,我再次坐上急救飞车,打开电脑,迅速查阅韩泽渊家里的结构布局,链接他家信息,经他同意后输入消毒间各项具体消毒指令。外科手术,无菌原则是刻在骨子里的底线。
到他家后,一切准备到位,我跟着已换成睡衣的小韩走进他家地方宽畅、设备到位、光线充足的消毒间内。
“请问你对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有啥要求?”
“我下个月还有个很重要的会议,我需要用右手去活动;还有,我对疼痛比较敏感,请尽量减少疼痛。”
“没问题”。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我和他又谈了一些生活上的轻松话题,他明显不再那么沮丧了。
让他躺上由平时的智能工作桌调整成的手术床,我给他先后做了无损害光波皮肤消毒。
我坐在一边,启动瑞星36号手术机器人——专门进行四肢手术的机器人,定位,导航,再次确认骨折信息,表皮渗透技术麻醉;当小韩感觉不到疼痛的时候,我知道麻药生效。启动手术程序:一支带有内窥镜系统的微创针手术探灵巧如蛇,成功避开血管、神经并通过肌间隙,直奔骨折处,透视屏上真实的显示着探针进入体内的情况:骨折有好几片,早先压在桡神经上的那个骨折片虽已不再直接压迫,但其位置的危胁仍在。我通过操作杆小心调整探针,拨动骨折片使之远离神经,逐步恢复各个骨折片,清除其间的血肿和损伤组织,然后在骨折端注入骨愈凝胶,别小看这一层凝胶,它既有粘连骨折使其牢不可动,替代了既往的钢板或卢髓内钉,而且它富含大量的骨生长因子,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到原来的1/4时间呢。
一番操作之后,约有三十分钟左右,手术顺利结束。
“手术完了吗?”小韩一脸惊奇。
“是的。你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没有,一点也不痛!就是现在有点口干,我可以喝水吗?”
“当然可以,现在麻醉剂不影响你的代谢分泌系统的。”
“太好了,这手术过程真比我想象的轻松多了。真的非常感谢你!”小韩激动地眼中泛着兴奋的泪花。
“是的,有科技做支撑,我们的明天会越来越轻松的。”
与小韩告别,出门,太阳正好。
一个科研的灵感,在我脑中冒出小芽尖,我得在文献的沃土上,让它开花。
来源: 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