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超慢跑很火,尤其是原地超慢跑,感觉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因此有各种声音掺杂其中。谈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超慢跑创始者田中弘明教授,定义的超慢跑是“跑步时自然微笑,可以自如与人交谈”,一般认为配速在10~12分每公里左右,感觉就是我们所讲的轻松跑。

必须要强调他所讲述、并且演示的超慢跑是户外跑步,他强调的跑步姿势跟主流跑法基本一致“核心稳定,快步频小步幅,膝关节微曲”等。而且,田中教授靠超慢跑积累了足够的跑量,完成了多项马拉松的比赛,在50岁的时候,他的全马成绩是两小时38分。

超慢跑变成原地跑,是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位跑者提出来的,我仔细看了他的视频,自己有几个思考。

1、个人感觉“原地跑”跟“户外跑”时身体生物力学的原理是不同的。户外跑讲究的是“以身带腿”,也就是“靠身体前倾,把重力转化成向前的动力,下肢更多起到支撑的作用”。所以有一句玩笑话:“跑步是不用腿的”(懂得人自然会懂得),所以我们才会说“跑步不伤膝”。

而原地跑是靠下肢,尤其是足踝力量的蹬踏,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可以认为是以腿带身),这样会不会加重下肢肌肉及关节的损伤呢?

当然这方面我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数据,不好妄下定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来总结分析一下。

2、原地超慢跑的标准是什么?我看到有的人说根据某某骨科主任的要求,超慢跑达到最大心率的70%,显然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有氧慢跑的程度。也有人展示一下自己超慢跑的数据,心率已经达到150次,甚至有的人展示自己原地超慢跑时大汗淋漓(大概是想说明效果好,其实出汗和运动效果没有相关性,甚至出汗太多反而不好),这时候是不是已经超过了有氧心率的范围,变成“超快跑”了?

有人会问,那超慢跑到底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在能量消耗中有一大类就叫做“非运动性活动消耗”,总归“站比坐好”,“走路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甚至“嚼口香糖”都会消耗能量。

打个比方,就像你原来失业没有工作,现在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个月收入5000,那你说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有总归比没有好,但是这是不是就是我们理想的标准?

我个人的建议

1、原地超慢跑更多的可以是碎片化时间的一种锻炼方式,比如你在等车,等电梯的时候可以原地跑一会。

2、超慢跑可以当做是从“完全不动”到“热爱运动”的一个过渡,跑了以后,感觉运动还挺好的,还是建议穿上跑鞋到户外去跑步,前面也讲过,超慢跑的创始人,最后也是参加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

最后一点,也就是我们的底线:所有的运动方式,不管别人怎么讲怎么宣传,如果你照样做了,出现了下肢明显的不适感,一定要停止运动,查找原因。

来源: 王医生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