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有言:“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言壤。”。土壤是万物的根本,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今天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今天也让我了解一下人类生殖的“土壤”-子宫内膜。

生命的土壤

土壤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极为重大,它是所有形式的生命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事实上,土壤不仅仅是我们的地质背景,还蕴含着全球25%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储存库”之一。因此,土壤是连接生命的重要纽带,是一切生命的源头和归宿。健康的土壤意味着健康的景观和水系统,可以提供水、食物、清洁的空气、稳定的气候和健康,它是所有生命的基础。

“种子”的“土壤”

大家都知道,当卵子和精子在输卵管相遇结合为受精卵后,这颗新生命的“种子”便开始它的新生之旅。伴随着“种子”的发育,“种子”沿着输卵管道移动到子宫,随后“种子”在子宫腔“遨游”2-3天后,最终要在妈妈子宫里生根发芽。 妈妈的子宫是“种子”宝宝的第一个家,并且是独栋别墅。当小宝宝抵达别墅后,生活惬意,每天都会发生着变化,身体各部位都在发育成熟。子宫是胎儿居住的第一个暖房,子宫内膜就是暖房中孕育生命“种子”的土壤,是胚胎落脚点,供胚胎扎根发芽的地方。

当受精卵这颗“种子” 来到子宫后,它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块肥沃的土壤扎根生长, 而这个子宫内膜就是受精卵的“土壤”。如果将胚胎比喻为“种子”,子宫内膜就可以喻为“土壤”。子宫内膜是胎儿孕育的土壤,也是月经血的成分,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子宫内膜是指构成女性子宫内壁的一层,是覆盖子宫腔的黏膜。子宫内膜分为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内膜表面2/3为致密层、海绵层,统称为功能层,其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功能层受到卵巢性激素调控,发生周期性变化。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叫基底层,不受性激素的影响,不会发生周期性的改变,但基底层在月经后再生并修复子宫内膜创面,重新形成子宫内膜功能层。子宫内膜在女性未怀孕时,在卵巢激素的调控下可以形成月经,经历生长、增厚、脱落、变薄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在女性怀孕时,子宫内膜可以迅速增生,为胚胎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可以说是胚胎发育的“土壤”。我们知道子宫内膜具有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脱落性变化,其中适合胚胎生长的子宫内膜厚度为8-14mm。

子宫内膜这块“土壤”对胚胎“种子”的容纳和接受

我们都知道种子成为大树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怀孕也是同样的道理,宫腔里的子宫内膜就像是土壤,没有良好的宫腔环境与肥沃的土壤,受精卵很难存活, “容受”,顾名思义就是“容纳”和“接受”的意思,子宫内膜容受性就是子宫内膜可以容纳并接受胚胎植入的能力。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内膜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允许囊胚定位、粘附、侵入,并诱导内膜间质发生一些变化,最终使胚胎成功着床并发育至足月分娩。当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存在缺陷,会影响胚胎着床,导致不孕症和影响辅助生殖的成功率。

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学评价指标:1)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第14天检查内膜厚度,此时正常子宫内膜厚度最小为7mm,子宫内膜太厚或太薄都会降低着床率和妊娠率,土壤太薄营养稀少,土壤太厚吸收不到营养。2)子宫内膜回声分型:内膜回声分为三个类型:A型、B型、C型,A、B型子宫内膜妊娠率高于C型内膜,胚胎很聪明,他认识适合自己土壤。3)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容积小于2ml时,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显著减低,生长空间不够,宝宝就不能茁壮成长。4)子宫内膜蠕动性,包括内膜蠕动方向、蠕动强度、蠕动频率。子宫内膜会像毛毛虫那样蠕动,借此以最快的速度给胚胎“种子”找到最合适的土壤,有利于种子扎根、发芽。当“种子”着床成功侯,内膜蠕动的强度和频率降低,给胎儿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5)子宫动脉和螺旋动脉参数,子宫动脉就像是远程营养灌溉系统中的大型输送管道,给胚胎“种子”灌溉并提供营养。如果子宫动脉管道对外界输送来的营养阻力大,从而影响胎儿的营养供给及其发育。

不健康的“土壤”

“土壤”是否肥沃、有没有问题,关系到胚胎这颗“种子”是否能在这片“土壤”扎根发芽,所以,这个“土壤”也很重要哦!再健康的胚胎种在不健康的子宫内膜这块“土壤”中,也难以成长为一个健康的胎儿。那哪些“土壤”属于不健康的子宫内膜呢?

1)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通常在二十多岁左右出现,其导致不孕症的比例占不孕症妇女的约9.4%。子宫内膜炎会引起精子进入宫腔后死亡或活力降低,也会导致胚胎不易着床以及着床不稳固,从而导致女性出现不孕。临床表现有:白带增多、痛经、月经过多等。

2)子宫内膜太薄:子宫内膜的厚度在女性月经周期的不同时间会有一定的变化,这主要是受不同时期激素分泌影响而导致的,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是由于内分泌失调、流产刮宫、内膜病变等因素导致子宫内膜薄的话,对女性的生育能力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临床表现:月经量少或闭经、反复流产、不孕或辅助生殖种植率低。

3)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来说,女性的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若因某些因素,致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月经异常、不孕、性交痛、急腹痛等。

4)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不正常,如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量少、闭经或长期大量阴道出血等,一般通过子宫内膜诊刮或宫腔镜活检后病理检查确诊。

5)宫腔黏连:宫腔粘连是指因手术创伤、继发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子宫腔、子宫峡部、子宫颈管等子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出现月经减少、闭经、不孕、流产和周期性腹痛等,也称子宫粘连综合征。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RSA、早产、胎盘位置异常、胎盘植入、产后出血等

6)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多发的子宫内膜良性疾病,发病率高达25%。可多发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妇女,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经间期少量阴道流血、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子宫内膜息肉导致流产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慢性炎症、子宫出血、胚胎种植异常和刺激子宫异常收缩有关。

种子种入土壤”-胚胎着床

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开始着床等一系列强大的生命工程。如果将受精当天为第0天,那么受精后第1天受精卵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这也是新生命的第一次发育。随着胚胎分裂发育,胚胎体积变大,胚胎的细胞数目逐渐增加。受精第4天,胚胎继续有丝分裂来生长发育,此段时间是胚胎孕育的初始,是重要的基础。同时,胚胎也依靠输卵管纤毛及肌肉的运动渐渐向子宫移动。差不多受精第5天,胚胎到达子宫,寻找到了最适宜、最肥沃的“土壤”,开始为着床子宫做准备。

“着床”是指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初期发育形成的胚胎接触到子宫内膜,并成功结合、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形成绒毛结构)。受精第5-12天是整个胚胎植入“土壤”的过程,也是胚胎与子宫内膜真正接触、融合的过程。受精第5天,胚胎经过多次的有丝分裂,形成中空球星体的囊胚。囊胚含有囊胚液以及囊胚腔的胚胎,它拥有内部的内细胞团,内细胞团形成胎儿。囊胚的外层称为滋养层,发育成胎盘,“囊胚”这个名字来自希腊语βλαστόςblastos (“芽”)和κύστις kystis (“囊状物,胶囊”)。受精第5-6天,是囊胚进入子宫,它的滋养层率先接触并粘附妈妈的子宫内膜,做着植入子宫的准备,此过程持续1~2天。受精第8天,胚胎开始了植入过程,胚胎钻入妈妈的子宫内膜里,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 ,并逐渐形成羊膜囊。大概受精第9-11天,胚胎已深入子宫内膜,胚胎“种子”着床子宫内膜“土壤”的过程完成,这几天会形成初级卵黄囊,逐渐与母体血窦融合,形成胚胎血供。 怀孕第11-12天,胚胎“种子”完全埋入子宫内膜,受精卵植入过程到今天为止就完成了。胚胎开始了它生长发育的过程,随后这小小的胚胎“种子”逐渐有了心脏跳动,提供其营养的胎盘以及血供建立,此时算是真正的着床成功,新生命开始启动。十月之后,小生命就会呱呱坠地,来到美丽的世界。

胚胎“种子”植入“土壤”的过程大致分为三部:定位、粘附及侵入。 胚胎定位: 指囊胚透明带消失,其内细胞团处的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的接触。胚胎粘附:囊胚粘附于子宫内膜,其表面的滋养层细胞分化为外层的合体滋养细胞和内层的细胞滋养细胞。胚胎侵入: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蛋白溶解酶,溶解子宫内膜细胞、间质及血管,随后滋养细胞穿透侵入子宫内膜、内1/3肌层及血管,囊胚完全埋入子宫内膜中并被子宫内膜所覆盖的过程。

子宫存在一个极短的敏感期允许胚胎“种子”着床,成功的胚胎植入需要以下条件:1.发育正常的功能性胚胎;2.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3.母体与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些因素中还包含这很多很多的细分因素存在,如果胚胎染色体异常、子宫畸形、免疫因素、血栓因素等多种情况,造成胚胎着床子宫内膜的失败。

来源: 试管婴儿“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