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节
其内涵远不止“老人节”那样简单
背后还有农耕文化的延续
故土之情的寄寓
以及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冀
随着秋意渐浓,在重阳节之际
让我们跟随相关文物
一起探寻这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内涵~
关于重阳节
来历、名字、历史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之名源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
清菊花轴
图源故宫博物院
关于“重阳节”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重阳节名字的由来:“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南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则记载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是重阳节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时的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清郎世宁等绘 弘历观马技图轴
图源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节日习俗依旧盛行,尤其在宫廷生活中,重阳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与端午、中秋并列。这一天,除了常见的登高、颐亲,也有民间少见的围猎、换补子,还有延续北地旧俗的打围、拜天,这些习俗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体来说,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汉代,鼎盛于唐代以后。近代以来,随着九月初九被定为老年节,重阳节实现了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文物话重阳
追寻习俗的历史痕迹
1、登高远眺
元夏永滕王阁图散页
图源上海博物馆
东汉之后,重阳节多了登高和喝菊花酒的习俗。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年间汝南有个名叫桓景的年轻人,跟随仙人费长房修道多年。在一个八月下旬,费长房催促桓景返回家乡照顾家人,因为九月初九当天,他的家里将遭遇灾难。但桓景误以为师傅要赶他走,便苦苦哀求。最终,费长房告知桓景应该回家避灾,每人制作红布袋,装茱萸,绑在手臂上,然后爬山顶喝菊花酒,以此来避免灾难。桓景遵循师傅的建议,赶回家准备了一切。到了九月初九,全家人一起登山、喝酒度过了全天。当他们返回家时,却发现家畜都死了,这才明白了费长房告诫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传遍了当地,汝南百姓每年九月初九都会模仿桓景,希望能借此避免灾难。时间一长就传开了。以这些习俗为灵感,许多作品就此诞生了,比如古人心中的登高胜地——滕王阁。
上图描绘了唐代洪州(今江西南昌)名胜滕王阁,此楼依山傍水,是登高远眺之佳处,唐代诗人王勃曾作滕王阁序,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使此楼垂名后世,下至平民上至帝王,均参与到登高这一项运动中来,直至清代,皇家都保留有重阳登高的习俗。
2、观赏菊花
明唐寅东篱赏菊图轴(局部)
图源上海博物馆
提到重阳赏菊,就不得不提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渊明在菊花中看到了自己,因此他所书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成为士大夫淡泊名利、回归生命本真的写照。
历代文人对于赏菊题材的书画作品也常以陶渊明为原型进行创作。这幅“唐寅·东篱赏菊图轴”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忙碌的小童、随性的文人墨客、满目盛开的菊花,秋日登高赏菊景象跃然眼前,幽静的田园风景映衬出主人的淡泊心境。
3、遍插茱萸
西汉赭黄绢“茱萸花”辫绣残片
图源湖南博物院
茱萸是一种常绿的植物,气味芳冽,传说可以辟邪驱寒,令人长寿。《西京杂记》载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汉代风俗以茱萸为吉祥花,丝绸上的茱萸纹同样有辟邪的寓意,蕴含着祈望长寿的美好祝愿。
赭黄绢“茱萸花”辫绣用朱红、浅棕红、棕和深蓝四色丝线绣成,常见和云纹组合一起,构成四方连续纹样。在当时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含义。
茱萸入药则可以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祈寿迎福
清 青玉八宝纹寿字如意饰件
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古人常在一件件造型各异的饰件上,创作出精美绝伦、寓意深远的纹饰,来表达重阳时节“祝颂长寿”“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这件“青玉八宝纹寿字如意饰件”便是其一。
除了与花卉相映的“寿”字,饰件增添了更加丰富的纹饰。这件文物长9.9厘米,宽8.2厘米,玉质青色,器呈椭圆形。正面中间浅浮雕一“寿”字,四周分别雕琢佛教八宝中的莲花、白盖、金鱼、宝瓶,“寿”字下为一蝙蝠,“蝠”与“福”谐音,将蝙蝠与“寿”字组合表现,寓意“福寿绵延”。这样多种纹饰的组合寓意深远,迎合了人们追求长寿的心理需求。
END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央视新闻、浙大历史学院、上海博物馆学院、文博时空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