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送来锦旗,感谢中医治愈病症

一位哮喘病史多年的患者,因“咳嗽5天后喉咙发不出声”求诊于林传权主任,经过七剂中药的治疗,她不仅发音恢复,咳嗽也大大缓解。为表达感激之情,特意送来一面锦旗。这面锦旗背后,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优势。

一、病案详情

主诉:咳嗽5天,服西药后喉咙封闭,发音困难。

病情回顾:患者因咳嗽服用多种西药,结果病情反而恶化,咳嗽剧烈、喉中喘息,完全无法正常发声。她也曾尝试服用中药,但因以大补脾肾为主,病情并未好转,最终来到林主任诊室就诊。

现病史:痰白带泡沫、鼻塞流白涕、人怕冷、自汗多;口干口苦,咽无干痒;胃纳可,大便稀便1次/天;舌淡苔薄腻,脉缓偏数。


二、中医辨证

中医诊断咳嗽(风寒痹阻证)

病因病机风寒外袭,牵动内饮。外感未解,寒饮犯肺,气机阻滞,表现为咳嗽剧烈、痰白带泡沫、鼻涕清稀、喉中气机壅阻而发音困难。患者素有哮喘病史,脾虚则加重水湿内生,致大便偏稀、乏力疲倦等症。


三、治疗过程

(1)初诊处方

基本方剂:小青龙汤、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

药物组成:

桂枝10g 白芍15g 蜜麻黄5g 细辛3g

五味子5g 白芷10g 党参20g 黄芩5g

法半夏15g 柴胡10g 苦杏仁10g

蜜款冬花15g 防风15g 炒薏苡仁15g

茯苓30g 陈皮5g 甘草10g 桔梗10g

麸炒枳实15g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补气健脾。

服药方法:水煎内服,共7剂。

(2)治疗效果

服药第3天:咳嗽频率明显下降,喉咙开始发声,痰量虽多仍泡沫状,大便转为成形。

服药第4天:夜间咳嗽完全缓解,白天咳嗽次数减少,痰变稀,声音恢复正常。

(3)复诊情况

病情:咳嗽明显减轻,但畏寒仍在;发音恢复,精力稍显不足。

调整处方:在原方基础上,稍加调和阴阳,继续巩固治疗。


四、经典方剂解读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桂枝、麻黄、细辛、白芷、半夏、五味子。

补气健脾,化湿除痰:党参、茯苓、薏苡仁、陈皮、甘草。

升降调和:柴胡、枳实。

止咳化痰:苦杏仁、款冬花、桔梗。

此方融小青龙汤、六君子汤与四逆散于一体,攻补兼施,效果显著。


五、医案分析:中医治疗的优势

患者在服用寒凉止咳西药后,不但症状未减,反而导致喉咙封闭无法发声,这是因寒凉之性遏制表邪、闭阻气机,加重了寒饮内阻。而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立足于患者的整体病情,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精准辨证:中医明确“风寒外袭,牵动内饮”为本病之因,采取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治疗策略,避免了单纯寒凉或滋补导致的症状恶化。

整体调理:注重肺脾同治,兼顾升降,既解决咳嗽和发声困难,又改善疲乏、乏力、大便偏稀等脾虚症状。

疗效显著:仅7剂中药,便使患者咳嗽、发音困难等症状显著改善,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


六、患者感言

患者在病情痊愈后送来锦旗,以表达对林传权主任的感激之情:“服用林主任开的中药后,我的咳嗽完全缓解,声音恢复正常,夜里也能安然入睡。感谢林主任,感谢中医让我摆脱病痛,重拾健康。”


七、医案启示

本医案深刻彰显了中医治疗理念的独特魅力与卓越优势。中医秉持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该患者的咳嗽与发声问题并非孤立看待,而是关联其哮喘病史、脾之状态综合考量。辨证施治更是关键,精准判断为风寒痹阻证,依此制定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等针对性策略,避免了西药可能出现的片面性治疗弊端。其注重调理全身脏腑功能,肺脾同治,升降相协,标本兼顾。在面对复杂病症时,中医这种全面性、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往往能直击根源,疗效显著且持久。坚守中医药,传承其智慧与精髓,方能在医疗领域持续绽放光彩,为更多患者驱散病痛阴霾,带来健康希望。

来源: 平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