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大四院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 “呼吸保卫战” ——来自东阳的患者小徐因气道狭窄被医生发了“病危通知”,却执意拒绝治疗。
关键时刻,医生轮番上阵进行劝阻,如今完成手术的小徐已重获新生,回想起这段经历,他仍心有余悸:“劫后余生,多谢医生坚持,救了我一命!”。
“心宽体胖”从未重视,差点酿成大祸
小徐今年38岁,身高173cm,体重200斤,平时走个两三百米就容易气喘吁吁的,十分费劲。11月14日,他在陪同家人就诊的同时,顺便咨询了自己几个月前在外院查出的气道肿物问题。
浙大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孙丽医生在查看小徐的肺部CT报告后,发现情况非常危急:一个直径1.8厘米的气道肿物占据了整个主气道,而成年男性气管直径也仅有1.8-2.0厘米。这意味着,小徐的气道仅留下一条狭窄缝隙供氧气通过,他的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死神博弈,窒息的危险如影随形。
医院供图
然而,小徐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病情严重性,“我能呼吸能说话,没你们说得那么吓人。之前也查出来过,我现在也没事儿。”对于孙医生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议,他坚持要回去工作。面对复杂凶险的病情和“不听劝”的患者,医生们心急如焚。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宁闻讯赶来,用听诊器听诊后,向小徐解释了病情的严重性:“你的肿物和气道壁完全闭合在了一起,每次呼吸很费劲是因为需要深呼吸,强行通过气管弹性张开,靠着这一点点的空间维持呼吸。简单来说,如果一口痰卡住了,你人就没了。”
在几位医生连番耐心解释和劝说下,小徐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同意接受治疗。
呼吸介入中心与时间赛跑,开启生命通道
11月15日,浙大四院呼吸介入中心成为生命保卫战的核心战场。李宁主任团队经过缜密会诊和精心筹备后,果断实施气管镜下肿物切除手术。
此次手术任务十分艰巨,患者的气道肿物盘踞于声门以下3公分处,但由于其颈部较短,致使气管插管阻碍重重。硬质支气管镜难以顺利插入,插管与病灶间距十分接近,手术操作空间被极度压缩。
手术进程中,呼吸科与麻醉科医生紧密协同,依靠深厚专业积淀与丰富临床阅历,在局促气道内与肿物顽强对抗。最终,李主任团队利用支气管镜高频电圈套术、氩等离子体凝固(APC)、电凝术以及激光等多种手段联合使用,尽可能地减少了出血等并发症风险。经过四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完成肿物的切除,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一次感觉到呼吸这么自然!”术后,小徐由衷地发出感慨。对于这次的就诊经历,小徐说自己特别后悔没有听从当地医生的建议,早点来浙大四院呼吸科医治。“幸运的是医生坚持把我留在医院了,有惊无险,真的挺感谢的。”
症状轻却很要命,医生提醒气道狭窄不容忽视
李主任指出,气道狭窄类疾病隐匿性强、危害极大,小徐所患气管平滑肌瘤虽然是良性,却在气管壁内长期潜伏生长,使得气管局部狭窄,时间长了,胸闷、气短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就成了家常便饭。
此类病症早期反应不明显,等到出现喘气、呼吸困难、喘鸣等症状时,气道狭窄程度达到70%-80%了。而且,气管狭窄容易与哮喘、肺炎等病症混淆,导致好多患者不够重视,发现得也晚,等到查出来的时候,肿瘤已经长得很大了。
李主任介绍,之前有位34岁的女性患者,半年内气道肿物显著增大,狭窄程度达到了50%-60%,但由于患者自身症状不明显,坚持说自己没有症状,多次电话沟通后仍不愿复诊。对于这样的情况,他表示十分惋惜。
此次对气道狭窄患者的成功救治,提醒了公众应强化对气道狭窄疾病认知,珍视身体细微异常,及时就医,防患于未然。
来源: 潮新闻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