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许多人都非常熟悉的地方,也是反复多次被影像书写过的地方,如何能够在熟悉之中找到陌生的发现之美,这是考验电视片艺术水准的一个关键点。
◆江南脉脉似水的柔情
由江苏广电总台和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视片《诗画江南》,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江南如何从荒芜之所到昌盛之地的嬗变过程,特别是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江南经济的兴起和南北文化的交融,让我们看到永嘉南渡的行色匆匆、安史之乱的避战南迁以及南宋王朝的偏安江南,可以说正是这些连绵不断的影响,造就了江南逐渐取代北方成为全国中心的历史肇端。
追随历史的渐行渐近,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叙事模式,不是什么特别之举,但电视片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条目清晰的明线之外,还贯穿着一条潜滋暗长的伏线,这就是对于南京、杭州、苏州、扬州、上海等地的相继崛起,让我们看到了背后的长江、钱塘江、大运河、太湖以及东海在其中的厥功至伟。
水是水乡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水乡亘古以来无所不在的历史根性,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或者说江南所有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现象的更迭,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汹涌澎湃,随物赋形,浩浩荡荡,兼容并蓄,水做的江南不仅让这里山明水秀,也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江南的整体风格。江南的魅力,也正是来自水网密布的滋润和渗透,那种情深深、雨蒙蒙的梦幻气息,以及细水长流的优雅风度,在平平淡淡的岁月静好中,还有那挥之不去的一脉脉似水的柔情。
江南是漂在水上的“香格里拉”,在镜头中我们慨叹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电视片也似乎从这里找到了可以打开的叙事缺口,但问题是编导并不想就此登舟,反而沿河而下,去看尽“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面对水乡的多重存在,别具匠心地选取了江南园林、江南绘画、江南诗词、江南戏曲等作了重点介绍。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好像还不能代表整体意义上的江南,因为没能拓展到江南文化的全部边际,但我认为这正是他们构思精妙和选择机智之处。试想,既然不能在10集之中全面反映出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何不以艺术种类为载体,聚焦中心,突出重点,这样反而能因小见大,见微知著,言近旨远,意在言外。难道不是吗?当我们徜徉于江南园林的画面之中,可以直接领略到的不仅是曲径通幽的耳目之娱,还有编导细腻地捕捉到文人情怀、士子情调,甚至还能借此感喟园林主人的起伏人生以及历史风云中烟消玉殒的跌宕命运。
◆江南文化的优美画卷
随着山水画的风起云涌,江南画家们不约而同地描摹起共同的家园,在厚积薄发中传承有序,次第绽放,构成了江南文化的优美画卷。电视片提示我们,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江南文化意识觉醒的主体时代,这时的文人士子纷纷“越名教而任自然”,积极主动地将审美触角向自然延伸,变成了“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在江南蔚为大观的粉墨世界里,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他们以旷世的才情,奇崛的人生,如椽的大笔,殊途同归地演绎着有声有色的戏曲发展史。昆曲、越剧、黄梅戏、苏剧、锡剧、沪剧、扬剧、绍剧等,委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撕丝裂帛之致,不仅造就了《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一个个不朽的戏剧传奇,更让我们看到其中的魏良辅、梁辰鱼、徐渭、汤显祖、沈璟、李渔、洪昇、孔尚任等筚路蓝缕和艰苦卓绝的坚毅身影……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由于诗性文化与审美内涵直接代表着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实现,所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的中国文化,就如此水到渠成地在江南文化中实现了一次次爆发性的绽放,于时光里惊艳,在灵动中翘楚。
由此电视片生动地告诉我们,诗化的江南,就是诗词的孪生姐妹,这里充满诗意,呼唤诗情,时时生诗,处处成诗,许多诗人邂逅江南,就变得神思淋漓,灵感奔突,一发而不可收。这里有白居易的追忆,有刘禹锡的咏叹,有张若虚的抒怀,有苏轼的豪放,有秦观的豁达,有陆游的激愤,有李煜的哀伤等等,电视片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写江南的诗词,也介绍了许多在江南写的诗词,有些是江南本土文人写的诗词,有些是到过江南的文人写的诗词,每首诗词的本身就是魔力,就是轶事,就是典故,就是趣味,就是美学。
◆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
梁启超曾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确实点破了江南文化在整体上所呈现出的一种清丽淡雅的质地,但纷呈迭出的江南诗词,也绝非都是杏花春雨、柔媚无骨,其中不乏铁马秋风、铮铮侠骨。电视片直接将镜头推进了许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仁人志士: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些无不彰显出江南柔美外表下的剑气箫心和倔强风骨。
确实,江南早就是古往今来许多人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也是人们至今依旧身心向往的诗意栖居。如何能够准确揭示出那些蜿蜒在水乡深处的内在意蕴,写尽江南文化的细腻肌理,创作出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镜头语言,甚至为了让每一段解说词都能够深入骨髓成为点睛之笔,编导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他们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去探索江南文化的审美经验和人生图景,然后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自律严苛,反复推敲,海选,多选,精选,定选,用诗一样的语言阐发人生哲理,用画一样的镜头展现艺术意境,力求做到精准、凝练、优美、生动,画面变成了解说的注脚,解说成了画面的诠释,息息相通,相得益彰,共同传播着内在的感觉和思想的声音,表达着记忆的生命和感性的认同,书写着历史的足迹和独到的发现,由形到神,由实到虚,由表到里,由远到近,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热情洋溢地引领着我们,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走进曾经的历史风尘,去不断地寻找那个完全属于自己心中的美好江南,如影随形,如切如磋,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来源: 江苏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