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之银杏果

秋去冬来,树上的叶子乘着秋风离去,各种果子挂满了枝头,有一种果实特别引人注目,金灿灿的挂满枝条,这就是银杏果。

银杏树,这个常见于城市街头、公园景区的美丽景观树,每年秋冬季节,金黄的银杏叶洒落一地,宛若大自然为我们铺设的金色地毯,成了大家拍照打卡的最佳背景。当你再走近些,银杏果(中药叫白果)那独特的外形,也常常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有不少人出于“养生”“美食”的目的,捡拾银杏果回家食用。

银杏果即是中草药中的白果,史书古籍中记载白果:“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 杀虫。”;“性味:甘、苦、涩、平,有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果有祛痰止咳作用;有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多种杆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有消除自由基和抗肿瘤作用;以及制止过氧化、延缓衰老作用等等。近年来,鲜银杏果以晶莹碧绿的外表,软糯弹牙的口感,作为配菜出现在我们的餐桌。由此可见银杏果确实是一种不错的药食同源食品。

金灿灿的银杏果尽管看起来无害,却隐藏着让人猝不及防的毒性。打开外皮会闻到浓郁的酸臭味,因为其中含有以丁酸为主的白果酸。丁酸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徒手接触会造成爆皮、红肿、痒、起疹子等现象;甚至会波及全身;严重者须立即就医治疗。如果要采收处理银杏果,一定要佩戴乳胶手套,做好防护,确保不被灼伤。杜绝小孩子接触银杏果,千万别拿这个金灿灿的果子玩耍。

在银杏果的内皮和胚芽里含有一种叫氢氰酸的物质,氢氢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从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过量可导致中毒。这也是银杏果的药用价值所在。氢氰酸(氰化氢)属于剧毒类。急性氰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呼出气中有明显的苦杏仁味,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率加快、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重度中毒主要表现呈深昏迷状态,呼吸浅快,阵发性抽搐,甚至强直性痉挛。氢氰酸有受热分解的特性,因此,食用银杏果时要蒸熟煮透,去皮衣,去胚芽,限量食用。建议不要给儿童食用。

银杏树在城市绿化中的普及,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空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的银杏树也开始承担了另一重“不明责任”。树木吸收了大量污染的空气和灰尘,银杏果的品质也随之下降。那些原本应当为人体带来滋补作用的银杏果,可能因环境污染而变得不适宜食用,甚至带有更多的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银杏果传递到人体内,这也是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隐性风险。食用后带来的危害,可能让你得不偿失。因此,不要食用城市路边景观带里的银杏果。

我们身处信息发达的时代,大家都喜欢寻求养生保健的捷径,尤其是看到身边的人都在用什么“神奇的食材”来保健,自己也不免心动,想要尝试。殊不知,养生之道并非全靠“偏方”来奏效,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其中潜藏的风险。银杏果这种天然植物,虽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滋补作用,但我们必须清楚它的“优点”与“缺点”并存。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应该理性看待它带来的风险。选用产地明确,质量可靠的银杏果,经过适度加工食用,确保舌尖上的食品安全。

来源: 沈阳市沈河区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