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江小惜

随着丰收的号角吹响

秋分时节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在鄱阳开幕啦

湖区农民载歌载舞庆丰收

鄱阳湖丰富的生态资源

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湖区百姓

鄱阳湖湖区肥沃的土地和宽阔优质的水域

可谓是水好草肥的天然渔场

“鱼米之乡”名副其实

从曾经的古法捕鱼

▲摄影:曾华荣

到全面禁渔后的专业水产养殖

网箱养殖 ▲ 摄影:曾绍民

渔业一直是湖区百姓主要的生产方式

由此衍生了灿烂的渔歌文化

《滕王阁序》里写道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

一幅落日下

渔民唱着欢快的歌声归航的画面

就向我们深刻展示了渔歌文化的美好

▲摄影:王忠华

【什么是鄱湖渔歌?】

你是否也一样

干活的时候总想唱点啥?

据鄱阳县志记载

咱鄱阳的渔歌历史悠久

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

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代渔民在长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大量富有鄱湖风味的渔歌

在表达感情的同时

又激发劳动热情

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代表作有《鄱阳湖上好风光》

《一网鱼虾一网粮》

《鄱湖四季渔歌》等

这些渔歌久唱不衰

【鄱湖渔歌有什么特点?】

艺术创作从来都没有门槛

审美只需发自内心

要说鄱湖渔歌的特点

首先

它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曲调婉转、歌声悠扬

面朝水天一色、碧波浩渺的鄱阳湖

乘着小船荡漾

别说是千百年前的鄱阳渔民

换作任何人都能高歌一曲

天朗气清 微风徐徐

一边碧波泛舟

一边引吭高歌

不带技巧

全是感情

▲摄影:张新梁

渔歌短小精悍

有的四句、有的八句

短短篇幅

却能充分体现湖区渔民艰苦勤劳的品质

渔歌语言通俗易懂

富有地方特色

说到这里

若不听一听鄱阳渔歌

那可不算是鄱湖深度游

在类型

分为鄱湖号子、鄱阳山歌、小调等

1. 鄱湖号子

打渔时专属的“劳动号子”

动次打次、节奏感强

能振奋人心,鼓舞气势

当集体用大网捕鱼时

他们高唱《大篙网·吆号》进行捕鱼

大篙网是一种捕鱼的围网

高约三米、长达几十米

一网可捕获鱼一万多斤

▲摄影:胡国荣

该说不说

丰收的感觉真过瘾!

2. 鄱湖山歌

渔歌中的“山歌”

大多是渔乡人民自己即兴创作的歌曲

在平静湖面上行船、摇橹、捕鱼时

他们常常歌兴大发

把沿湖港汊、大小码头地名都编入歌中进行演唱

这类型的民歌有撑船歌、采莲歌、放鸭歌、

撑篱歌、放丝网

主打一个张口就来

唱在当下、快乐自在

3. 小调

小调主要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为主

在旧社会

渔民不仅受天灾逼迫

还承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

内心苦闷需要排解

又或者是有了爱慕的人

心中压抑了思念和情感

也通过渔歌小调来抒发心中所想

千年文化积淀

造就渔歌传奇

渔歌成了渔民生产生活的伴侣

是湖区民风民俗的精神财富

鄱阳不仅享誉鱼米之乡、

中国戏剧之乡、

还有渔歌之乡的美称

它与饶河调、鄱阳渔鼓

并誉为鄱阳文化艺术的三朵金花

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

鄱阳湖县文化馆民间艺术家赵南元

搜集记录了近百首渔歌

并刻印汇编成册

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料

赵南元 《上饶市民歌集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文化遇传承危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传承的链条却不堪重负开始断裂

作为赣鄱人民的文化瑰宝

传承渔歌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艺术珍宝即将消失

是天意?还是人为?

究其原因,当然都有!

一是旧有的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一去不复返

源于其中的鄱阳渔歌自然难以为继

二是随着老一辈人陆续离去

民间渔歌艺人已寥寥无几

难以为渔歌注入新的血液

鄱阳渔歌文化已面临传承危机

三是近年相继而来的旱情趋势

使鄱阳湖大幅度“缩水”并仍在加剧

大量鱼类搁浅、死亡

鲫鱼、鲤鱼等鱼类无法产卵繁殖

渔业资源受到严重打击

不少从事养殖的渔民已转行另谋生路

渔歌的生存状况自然走向衰弱

种种原因

造成凝聚历代渔民智慧结晶的渔歌

以后再难以听到

让人痛惜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鄱阳湖里的非遗之歌想继续唱响

还得从你我做起

从源头上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同时

多多传播鄱湖渔歌等传统文化

契合时代精神

实现老歌新唱

2023年开渔节仪式 ▲摄影:李阳

鄱阳湖自2020年全面禁捕后

湖区人民通过“开渔节”活动来歌颂、感恩大自然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同时

还举办非遗宣传展演等民俗活动

保护、传承和发扬鄱湖渔歌文化

让赣鄱人民的记忆和乡愁

薪火相接、世代相传

来源: 科普江西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