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胡征宇教授一行到访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科学魂 强国梦 中国西部科学院历史陈列”展,聆听中国西部科学院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西部科学事业的开端,寻找水生生物研究所前身——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的抗战内迁记忆。
1930年,中央研究院筹办成立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1日博物馆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由著名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任所长。
抗战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一路西迁,经长沙、南岳、广西阳朔,辗转落脚重庆北碚。在碚期间,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紧邻中国西部科学院设立所址,于烽火岁月中,继续开展动植物研究工作,工作人员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内迁至北碚东阳夏坝的国立复旦大学进行生物专业教学,为国家培养后继人才。
1944年5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改组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分别由王家楫和罗宗洛出任所长,继续于清贫环境中,坚持科学研究。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所有科研院所开始回迁。新中国成立后,在原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继续为新中国的动物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参观过程中,胡征宇教授几度驻足寻找着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的过往痕迹,在展览“战时学术中心”单元,胡教授欣喜的指着其中两张照片:“第一排左数第四个,穿长褂的那个就是我的老师!他叫饶钦止,还是重庆人呢!”
(李约瑟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合影: 照片前排左起王家楫、钱崇澍、陈世骧、饶钦止、刘建康,第二排左起倪达书、李约瑟、杨平澜,第三排左起伍献文、单人骅、王致平、贺云鸾,第四排左起张孝威、吴颐元、徐凤早,最后一排左起黎尚豪、张灵江。 )
饶钦止,1900年生于重庆,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研究生科),1936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同动植物研究所一起在重庆北碚办公,并在北碚的“碚石”下,发现了稀有的淡水褐藻和绿藻的一个新科——空盘藻科,后经樊恭矩先生改命名为饶氏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为我国著名藻类学家,湖泊学家,是我国藻类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从事淡水藻类的分类、生态分布和地理分布的研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藻类学人才,胡征宇教授正是饶钦止先生的学生之一。
抗战时期的重庆北碚,以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中心,众多国家级的科研机构聚集在这里,让中国科学事业的薪火得以传承,为新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科学发展的根源,展望科学未来的希望,和先辈们站在同一片土地,我们的眼中看到的是一代代科学家们弦歌不辍,一往无前的孤勇,还有这无比美好而强盛的中国!
供稿单位:重庆自然博物馆
审核专家:李爱民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