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沙女士患红斑狼疮不愿使用激素治疗,最终远赴瑞士安乐死的新闻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赞赏者称其活出了生命的深度,尊重其选择的权利;而批评者则哀叹其愚昧任性,不负责任。当然,这两种评论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我们也不做具体评论。
但作为耳鼻咽喉科医生来说,由此想到,临床上遇到的大多数过敏性鼻炎患者,确实都对鼻用激素有所误解,今天就把这些认知误区在此逐一说明。
误区一:鼻用激素=副作用?
“激素”二字,在许多普通人心中似乎与“副作用”划上了等号,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句俗语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使用激素约等于肥胖、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可怕的现象。但这有个前提,就是药物要全身吸收,使用时间较长。而现实中,只有那些需长期口服或者静脉使用糖皮质类激素的患者才可能出现这些副作用。而治疗鼻炎的鼻用激素由于其单次剂量小,鼻腔局部作用,所以全身吸收量极少,其副作用也远小于口服或注射激素。通常我们用全身生物利用度这个指标来预测鼻用激素的相对副作用,某些优良的糖皮质类激素鼻喷剂的生物利用度低于0.5%,换句话说就是几乎所有的药物只作用于鼻腔,少于0.5%的激素会进入全身其他器官,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临床研究显示,采用糠酸莫米松或者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疗程一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总体上无显著影响。
目前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治疗鼻炎的激素滴鼻剂,或者有些老的治疗方案是采用鼻腔内注射激素来治疗鼻炎,凡此种种,一些大剂量地使用激素治疗鼻炎的方法仍未完全消失。这种不考虑副作用,“大炮打蚊子”般的使用激素方式,我们并不赞同。我们还是建议,如果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的话,规范地治疗过敏性鼻炎,还是要选择生物利用度低、鼻喷剂剂型的鼻用激素。至于公众担心的肥胖、骨质疏松等全身性副作用,在合理使用下几乎不会发生。
误区二:激素多用会“上瘾”?能少用就少用?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使用鼻用激素会导致“上瘾”,一旦停药症状就会反弹。实际上,鼻用激素并不具备成瘾性。所谓的反弹现象,往往是因为疾病本身未得到彻底控制,而非激素使用所致。虽然说鼻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临床效果显著,但鼻用激素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脂溶性的糖皮质类激素通过鼻黏膜上的受体转移到细胞核内,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调节基因转录和翻译,最终影响细胞因子等特定的炎性介质的水平。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并不像有些抗过敏药物一样立竿见影。通常药物使用后要7至8小时后才发挥作用,作用时间可达两周。临床上对于鼻用激素的使用不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了以后没有立即起效,故认为其无用;第二种是用了几天有效以后,症状稍微好转就立刻停药。这两种用法都是错误的,目前推荐的使用方式是每天用1-2次,轻中度的过敏性鼻炎使用至少2周以上,而中重度的则建议使用超过一个月。所以说,并不是激素使用后会上瘾,有些人效果不佳往往都是因为用的还不够,或者没有合理地按疗程连续使用所导致的。
误区三:激素治标不治本?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一下什么是标,什么是本?普通人心中对于完美治疗的标准可能就是标本兼治,但现代医学仍然并不完美,大部分疾病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治本”。就过敏性鼻炎来说,个体的过敏体质很难做到根治,能做的只能是长期控制。目前糖皮质类激素是所有抗炎药物中最强效的,而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鼻用激素,是在兼顾了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后的妥协,亦或者是一种完美平衡。换个角度,如果一位过敏性鼻炎患者通过规则治疗后,鼻炎得到了控制,长期不再发作,不再因鼻炎而影响生活,那您说这属于治标呢,还是治本?
尽管这次上热搜的沙女士的案例与鼻用激素并无直接关联,但事件本身却反映出公众对于激素的广泛误解与恐惧。激素本身并不完美,希望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激素,面对疾病。
来源: 海上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