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位于长安西南,开凿于22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最初为征伐昆明国和南越教习水战之用,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湖,也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都市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的军事、经济、园林、文化与水利的多重效用,一直延续到唐代。
**1.1**史无前例的人工湖泊
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期利用周秦时期的原有池沼拓建的巨大的人工湖泊,是汉武帝先后在元狩三年(前120年)、元鼎元年(前116年)两次修建而成的。
昆明湖位置示意图
昆明池规模之宏大史籍中的记载较多,有关其方位、规模的如《汉书·武帝纪》臣瓒注、《三辅黄图》《三辅旧事》《太平御览》《雍禄》,记载昆明池周长达到四十里,面积332顷,或曰320顷。
隋唐时期昆明池虽然为城市供水的功能小了,然而却成为皇家王公贵族游猎的重要场所。唐代利用汉昆明池原有的基础和自然特点,经过几次修浚和建立引水堰,使昆明池的面积较汉代有所增加,而且形成了一个以昆明池为中心的河湖结构,包括定昆池、贺兰堰、石炭堰等设施,成就了汉代以来昆明池的再次辉煌。
唐朝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昆明池逐渐干涸。
**2.**教习水战是功用之一
汉武帝凿昆明池之原因,史书明确记载是为了训练水军以征伐昆明夷和南越。
最早提及昆明池操练水军功能的是《史记·平准书》:元鼎元年(前114),“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汉武帝在修治昆明池的同时,命人建造了大批军舰,仅戈船、楼船两种船只,就各有数百艘,再加上弋檀舟、撞雷舸等战艇,组成了一支威武雄壮的水师,游弋在周回四十里的辽阔水域上。
在最近的考古调查中,调查者“在池内一些砖厂取土形成的断崖上观察到一条条‘U’形沟槽,沟槽内填满淤泥。这些沟槽有一定的宽度和走向,深度也较一般池底深得多,它们应是专门为像‘楼船’这些吃水较深的大船修建的航道。”这是很有可能的。
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功能历时并不是很长,汉代也仅仅持续了武帝后期一段时期。随着汉武帝以后开疆拓土、征伐连年时代的基本结束,昆明池也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水军基地的功能。但是,昆明池的军事地位我们仍然不可低估。到了东汉初期,昆明池的军事作用仍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汉开国大将邓禹就是驻军昆明池,平定长安并进而收复整个关中的,《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第六》有详细记载。
**3.**开启中国城市供水新纪元
昆明池地势高于汉长安城,且水量丰沛,水源清洁,从而使其具备了为都城长安供水和调节都城附近漕渠的漕运功能。
昆明池水系示意图
汉武帝时,长安城区人口达到40万,加上郊县已达100万,城市供水明显不足,加上汉代旱灾频繁,就在开挖的当年依然是“元狩三年夏,大旱。”于是昆明池就作为重要的供水工程而存在。
昆明池水利系统由洨水、石碣、引水渠、泄水渠、堨水陂、“飞渠”以及四周湖堤等设施组成,形成了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都市水利工程。它在南面设堰引取潏滈合流的洨水,在东、北两面开了三条引水渠直接或通过泬水间接地供应汉长安城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其西侧又开人工渠以通沣河来调节水位,已经具备引水、蓄水、排水诸功能。
同时,昆明池还发挥着调节关中漕渠水位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关中地区漕运的正常运输。
汉代昆明池蓄水量在3000~5000万立方米,相当于现代的中型水库。昆明池的修建标志着西汉长安城开辟了中国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第一次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都城的供水问题,是亘古以来的重大事件,开始了中国城市供水的新纪元。
**4.**古典园林之经典
汉代昆明池地区是上林苑中最优美的园林景观区之一,也成为当时皇家贵族的游览胜地。
昆明池园林景观最吸引人的首先是那独一无二的广大水面,浩淼无涯。湖中战船之外,另有许多游船,帝王常率歌儿舞女,在此荡舟作乐。池水中鱼翔浅底,环池一带绿树成荫,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也是皇家观赏游猎的好地方。此外,人们还在池中岛上和四周岸边,修建了许多离宫别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林村掩映,风景十分迷人。如池东岸的豫章观与白杨观、池南的细柳观、池西边的宣室宫等。
昆明池在中国的园林建设发展史上意义深远,它开创了我国以大型水体为核心来布置园林景观的先河。“在以往单纯以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和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艺术手段,促进了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而且为中国古典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5.**渔业兴盛基地
昆明池还是皇室用鱼的重要生产基地。汉旧仪载:“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余给太官。”说明昆明池生产的鱼鳖首先满足各个祖先陵墓的祭祀之用,大约用鱼鳖千只,其余供给皇家食用,可能还分赏给皇室贵族们享用。还有一段时间竟然把多余的鱼放到长安城的市场上出售,甚至影响了市场鲜鱼的价格。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大水面养殖较早的具体例证。
何时开始养鱼的?这在历史文献上有不同的说法。据《艺文类聚》卷九十六鳞介部(上)鱼条记载,汉武帝时似乎还未在昆明池中养鱼,到了昭帝时代,昆明池作为水军基地的作用式微,才开始养鱼。但《汉书·西南夷传》曰:昆明国所在之滇王,于元封二年(前109)归降汉朝,武帝遂置益州郡,其间不复征战,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汉武帝时代就开始了水产养殖活动。
其实昆明池除了产鱼外,还供应菱芡、莲藕,还有各种水鸟。另外,史籍中常有有关昆明池观鱼的记载,如《周书》卷三《帝纪第三》也载:“帝欲观渔于昆明池”。
**6.**著名神话起源地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营建都城时的核心思想。昆明池仿照滇池而建,水域辽阔,于是遵循都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雕了“牵牛”和“织女”两个巨大的石人分立池的东西两岸,隔湖相望,以象征天上的银河与星宿。至今这两座雕凿技法古拙纯朴的西汉石雕尚保存在原地,被称为石婆与石爷。同时还仿效秦兰池宫在水中安置动物石雕的做法,在池中置放了一个二丈长的石刻鲸鱼。
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发源于汉代的昆明池,形成于两汉时代,此后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7.**重现昆明池
由于昆明池在历史上的作用和今天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重建昆明池具有重要意义。
昆明池遗址公园(斗门水库)是我省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是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调蓄水库,是以供水、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平原水库,是建设国际化、生态化大都市、大西安的重要举措。
重建昆明池将在“八水润西安”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将使湖光山色与历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并为建立市区西部人工河湖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调节水量。昆明池从东北方向出水,通过人工运河至西凹里将水引入阿房宫遗址公园。再向东与沣惠三干渠汇合后,形成水面较宽的人工运河沿西三环北流,至雁秋门向东分流,穿越皂河,引入汉城未央宫沧池,最终流往汉城东侧的漕渠。西三环人工运河在雁秋门继续北流成为"新漕渠"的源头。
来源: 陕西水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