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对社会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而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安全需求,这不仅要求政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响应能力,还需要广大民众,特别是作为国家未来的大学生,非常有必要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通过军训这一特殊的实践平台,向大学生传授应急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并对军训时出现的中暑、摔倒、受伤等意外情况提供了救援实践的“舞台”,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国家安全感以及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掌握了应急技能的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推动安全教育的重要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传播链,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

一、军训期间开展应急技能培训的意义

**(一)军训期间开展应急技能培训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传统的国防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如军事历史、国防政策等。把应急技能培训纳入到国防教育体系,使国防教育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向更广泛的社会安全领域延伸。通过应急技能培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国防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这种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应急技能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不但有助于加强军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可以推动国防教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国防事业,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应急技能培训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这使得国防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实用性,更有吸引力。

**(二)军训期间开展应急技能培训是日常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延伸。**常规安全教育往往侧重于课堂知识的传授,缺少实操训练的机会,而军训这一特殊平台为应急技能培训不但提供了天然的训练场所,更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加工厂”。军训期间通过模拟演练、现场教学、实操训练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应急技能,使安全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比如军训时把应急技能培训与持枪打靶、队列操练、体能训练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在训练中掌握了技能、在操练中磨炼了意志,既培养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操,也培养突发事件发生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军训期间开展应急技能培训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实战课堂。

大学生军训一般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大一新生,并且多集中在9月—10月的开学期间,这些刚离开父母的新生们不但要面对陌生的城市和酷暑的季节,还要面对严格的体能训练和高度紧张的军训环境,使得大学生们难免会出现中暑、擦伤、扭伤、骨折、晕厥、踩踏等突发事件,这为已经掌握了应急技能的学生提供了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的机会,这为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会带来很大作用。这种应急技能培训与实际场景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实战锻炼,还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并在真实情境中迅速应用。

**(四)军训期间开展应急技能培训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力之举。**加强学校安全与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力之举。军训期间严格的纪律要求和明确的指挥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为将来可能参与的公共安全事件提供组织保障。应急技能培训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如共同完成救援任务或协助伤员撤离,这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相互信任。通过反复的演练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可有效提高整个集体的应急响应速度和作战能力。通过参与应急技能培训,学生可能会参与更多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和经验传播给家人、朋友乃至更广泛的社群,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应急技能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急技能普及程度不高。**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应急处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在紧急情况下能否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判断,以及能否采取正确的行动。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从目前全国急救教育进校园试点工作情况来看,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一定的应急技能教育活动,但从实际的普及程度来看,大学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接受过相对正规的急救教育,与国际其他国家相比较,差距依然很大。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并未在军训期间把应急技能纳入训练体系,仍然以常规军事训练为主,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也对社会整体的安全保障体系构成了挑战。

**(应急技能课程内容不完善。**当前的应急技能教育课程设计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单一、内容信息零散、聚合度低,缺乏长效性、基础性的内容支撑,更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方面的内容,知识点还没有讲透讲明,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效果,存在死记硬背、机械套用的情况。而且,现有的课程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各自为阵,各说各话,缺乏权威专家的审核,无从知晓谁是权威的,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没有保证。还有,部分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与当下飞速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脱轨,一些内容可能已经过时,或者无法充分覆盖新出现的紧急情境。还存在培训工作走马观花流于表面的情况,使得学生不能全面学习应急技术与知识,不能真正掌握应急急救技能。

**(应急技术教育形式需优化。**在军训期间,除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外,应该有机地融入应急急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以适应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状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活动可能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的紧急情况时,因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救或他救。这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还可能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则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应急技术教学资源依然短缺**。**当前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可能无法满足应急技术训练的实际需求,一些学校可能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如模拟演练场、急救培训工具等,这些都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同时,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急技术教育往往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来进行教学,更需要具有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官队伍作为有力支撑,但这样的人才在一些学校可能并不充足,而且,目前许多高校的急救教育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实践,这不仅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军训期间开展应急技能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是根本。**应当高度重视应急技术教育的地位,可以通过立法、规划和资金投入等手段,为应急技术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应急急救教育纳入军训时的必修内容,并与军训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军训的常规模块,同时将应急教育纳入教职工与学生的常规培训体系之中,通过定期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确保每位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丰富应急急救技能。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的合作,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教育,与医疗、消防、红十字会、救援队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员和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急救实践机会。

完善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制定相应应急技术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大纲应当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尤其要加强编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以保证教学质量、完善课程体系。组织专门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应该包含事故预防、应急避险、前期处置等理论知识与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操作技能两部分,使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随着新的应急技术和方法的出现,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培训方法,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不断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应急技术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还应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应急处置经验。高校应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选拔具有医学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应急急救教育的教学任务,还可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疗急救人员或红十字会志愿者担任教官,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还应该重点推进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安保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等参加救护师资培训,培训合格的师资参与到日常和军训期间对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开设选修课、成立教师应急宣讲队等不断壮大师资队伍,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加强日常教育培训是方向。军训结束并不意味着应急技术教育就结束了,而要确保日常应急教育培训不能停,需要制定全年日常教育培训计划,持续开展培训和演练活动,不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坚持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条件成熟的大学应将应急急救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需要定期举办复训、讲座、工作坊等活动,确保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急救技能水平。还可以通过选拔有志应急科普建设且操作水平高的大学生参加救护师资培训,让他们加入到志愿服务及教官队伍体系,逐渐成为日常教育培训的主力军。

来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