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驻扎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次日上午,在该县南沙镇中心小学举办完“中国中学生恒源祥文学之星元阳创作行启动仪式”后,离吃午饭时间还有近一个小时,导游便带我们参观了距县城只有11公里的那里傣陶民俗村。
那里这个地名很有意思。坐车上,导游说我们将去游览一个傣族民俗村,我们问是哪里,导游说是“那里”,于是,“那里”是哪里遂成为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
大巴车在村头停行,往村里走去的路上,道两旁随时可见各种各样的傣陶。于是,有作家打趣说道:“我们是跟着陶器到那里!”
那里傣陶民俗村坐落在丫多河畔,永金高速公路从寨子的头顶穿过,让古老的村寨融入了浓郁的现代气息。溯着清澈的河流上行,一路鲜花盛开,紫红色的三角梅格外显眼,让人仿入仙境。从村头的宣传牌知晓,那里村全村只有54户人家,计216人,这里的傣陶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那里傣陶民俗村始建于清代,是一个充满浓郁傣族文化的古老村落,至今仍保留着新石器时期泥条盘筑法原始制陶工艺。元阳县文联主席马智强介绍,傣陶是中国陶文化的鼻祖,据考古学家鉴定,完整的傣族制陶技术大约起源于4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发源地为中原一带,后传播到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带。到了唐代,傣族传统制陶工艺已经在红河流域的各傣族聚居区域逐渐兴起。那里村是傣陶之源,陶器制品具有“无轮泥条盘筑”“无窑平地堆烧”等工艺特色。
村里建有“元阳傣陶传承创新基地”,可常年接待研学的游客,向来客演示传统傣陶制作工艺。接待者告知,傣陶传统制作工序主要分备土、制坯、拍打、风干、烧陶等步骤。首先,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粘土,通过反复碎土、筛土直至细腻无杂质,然后开始和泥、发酵、再揉和,制成适合成型的陶泥。然后是制坯、拍打:经拍泥片、搓泥条、黏结、捏型、整型、拍花等工序,制作成工匠所设计器形的坯体,拍打主要是为了刻制陶器的花纹。最后两道工序是阴干和烧制:修整好坯体的外形后,把陶坯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然后在室外空旷的场地上用干树枝堆成方形平台,将陶器置于柴禾之上,用多层稻草盖严实,点火燃烧至摄氏1000度左右,待土陶自然冷却即大功告成。
傣族人民与时俱进,在传承传统的平地树枝稻草堆烧工艺的同时,开始使用电炉和气(天然气)炉烧制。年轻的陶工告诉我,电炉和气炉温度好控制,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还不会污染空气。
傣陶含有铁、钙、镁、钾、钛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盛水清爽可口,炖鸡鲜嫩味美,沏茶清香四溢。这些傣陶制品虽然土里土气、款式简单,却充满了天然雅趣。村民说,他们制作的傣陶美观大方、经济实惠,由于透气、不渗水,存茶储米可防潮防霉。
傣陶凝聚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匆匆游览,感慨良多,有感于斯,填《念奴娇》词一首,以表情怀。
丫多河畔,古民俗村落,傣陶源处。文化传承工艺魅,巧匠能工开路。备土制坯,泥条盘筑,平地堆烧塑。天然雅趣,聚凝千载情愫。
微量元素富含,炖鸡煮茶,鲜嫩清香驻。百姓生活佳器皿,户户光阴欣度。那里行访,非遗瑰宝,赤子拳心顾。几多嗟慨,敬瞻谱作歌赋。
苏青,曾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编辑,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来源: 携诗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