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拙作《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公共考古学》(原刊于《东南文化》2023年3期)的一段内容,被多个省份的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选为考题。这一消息让我既感到意外又充满喜悦,也让我感慨万分,倍感荣幸!

2024年,公务员联考的部分省区,如河南、贵州、江西、宁夏等省区在公务员考核的行政测试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均选用了拙作的一段内容,用于排序。以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为例,为第20题(图一、二)。

图一、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第20题

图二、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第20题答案解析

首先,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是高水平的能力考试,能够入选公务员行测考题是对我写作能力与学术思维的一种肯定。当然,在撰写这篇论文时,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做到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我深知,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更要有温度。在论文中,我也结合自己的学术理念、实践背景以及学科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力争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能够为学科发展尽到绵薄之力。同时,我也注重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段落衔接,力求让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当然,文章在撰写时候,也得益于《东南文化》编辑老师的不辞辛劳,才让文章眉目清晰。我相信,正是这些努力和付出,才使得我的文章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公务员行测考题的一部分。(当然该文去年刊发后,随即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网、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官网,爱思想等多家学术网站全文转载,再次深表谢意)(图三、四)

图三、文章被中国历史研究院官网转载

图四、题目所选取段落

其次,我的论文能够入选公务员行测考题,也得益于我国目前“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理念。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物质遗存,要让这些尘封的历史与记忆都鲜活起来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随着国家对于文物工作的政策支持,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支撑,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展示日益多元化呈现,加之公众对于文物考古工作的参与需求高涨。“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一种现实。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形成了独特的观点和论述。我相信,正是这种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深入思考,使得我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从而得到了考官的认可。

最后,我的论文能够入选公务员行测考题,也离不开我对考古学与公共考古行业的热爱和坚持。正如拙作所言,“公共考古学承担着考古学、文化遗产领域内实现文化自觉的责任,是文化自觉在这些领域的有效实践行为,旨在解决中国文化的社会化与现代化问题。”《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公共考古学》,因此,公共考古学的发展不仅仅是考古学领域的问题,而是关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不能只关注考古学领域,也要积极关注文化的受众,也就是以公众为中心,当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成为公共资源时,研究者应当牢固树立资源转化,公共文化平台建立、公共文化中心共享的意识,并且将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的全过程。

笔者认为,考古科普就是考古学大众化的实践形式,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科的发展,高新科技在考古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日渐加强,考古学研究所体现的科技含量将大大提升,那么对于科学普及的诉求也将更加迫切,因此,考古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来源: 公众考古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