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就像水管堵塞(缺血性)和水管破裂(出血性)一样。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原因是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堵塞血管,比如颈动脉斑块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脑内血管。出血性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周围脑组织受损,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破裂等,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脑室。

卒中的危害

卒中的危害极大,可导致肢体瘫痪,比如一侧的手臂和腿无法正常运动,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使其生活不能自理。还会引起言语障碍,患者可能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另外,卒中还可能造成吞咽困难,增加呛咳和肺部感染的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而且卒中复发率较高,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控制,多次卒中会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身体和精神损害。

卒中的常见症状

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麻木或无力:尤其是单侧身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突然发现一侧的嘴角歪斜,流口水,或者一侧手臂无法正常抬起、握拳等。

突然出现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和别人交流时突然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

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或失明:没有明显原因的视力问题,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突然出现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且原因不明:头痛的程度比平常的头痛要严重得多,而且没有如感冒、鼻窦炎等明显的诱发因素。

卒中的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55岁以上发病率增加)、性别(男性略高于女性)、家族遗传史(有卒中家族史的人发病风险更高)等。

可控因素:高血压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容易引发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增加卒中风险。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堵塞。另外,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酗酒会使血压波动、影响凝血功能,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都与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卒中的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不同患者有差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高血脂患者要注意饮食调整,并根据血脂情况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吸二手烟。饮食上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鱼类等,减少盐、油和糖的摄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保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BMI)尽量控制在18.5 - 23.9kg/m²之间。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血脂,检查颈动脉超声等,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卒中的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一旦怀疑发生卒中,要尽快就医。对于缺血性卒中,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窗”内(一般是4.5 - 6小时,根据不同情况有差异)可以进行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错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还可能根据病情进行取栓等介入治疗。

综合治疗:出血性卒中患者要根据出血的量和部位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清除血肿等治疗,同时要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训练等,以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遵医嘱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但通过了解卒中的类型、症状、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并在患病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建议大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积极预防卒中的发生。

来源: 杨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