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别名:扣子七。
植物特征
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节处膨大,串珠状,根通常不膨大,纤维状,稀侧根膨大成圆锥状肉质根。茎单一,平滑,圆柱形,具纵纹。掌状复叶3~5枚轮生于基顶,叶柄细,长4~9厘米;小叶3~7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3 (~25)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细锯齿、重锯齿或缺刻状锯齿,两面无毛成脉上疏生刚毛,最下2片小形,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小叶柄长5~15毫米。伞形花序单生茎顶,有时其下有一至多个小伞形花序;总序轴细长;花萼绿色,钟状,顶端5齿裂;花瓣5片,淡黄绿色,卵状三角形;雄蕊5枚,与花瓣几等长;子房下位,2室,稀4室,花柱通常2个,稀4,分离。核果浆果状,球形,熟时红色,顶端有黑点。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800~4000米的山坡竹林下,杂木林中或沟边。海拔在2200米以上的沟谷及阴湿坡地有珠子参分布,有的还是珠子参和羽叶三七两种植物混生。生态环境以阔叶灌木林下居多,也有生长在针阔叶林下。于荫蔽性较好、早上至中午有一定的散射光的西北向和东北向山坡、河谷坡地处生长较好。土壤以森林黑褐色腐殖质土壤,夹杂有碎石,碎木及枯腐枝,通气性好,潮湿不积水为好。伴生植物多为杜鹃科、毛茛科、报春科、松科等的多种植物,伴生药材有天麻,重楼、三棵针、淫羊藿等,形成了完整的依存生态系统。
资源状况
分布于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等地。主产城口、巫溪、神农架、巴东、开县等地。目前,民间所使用的珠子参多来源于野生,珠子参属于喜阴性植物,生长在较低矮的乔灌木林下,光合作用效率很低,根落的生长很缓慢,产量不高,近年来随着使用量的增大,人为采挖加剧,再加上原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濒临绝种。有少量移栽成功的先例。
保护措施
建议纳入国家Ⅲ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发展人工种植,满足药用需要。建立野生资源原地保护区和资源移栽集中保护。对珠子参资源进行人工种植与繁育研究是今后维持珠子参商品供应和进行深人研究的有效途径。
开发利用
药用价值:以根茎入药,具有祛瘀生新、止痛、止血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劳伤腰痛等。
内容摘自余甘霖、沈力主编《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
来源:三峡中医药文化馆
来源: 三峡中医药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