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只有王侯将相这样的显赫门庭才能拥有银器。因为,这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地位和等级的体现。随着银器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人们渐渐发现,当银器遇到有毒物质时会呈现灰色或黑色。因此,古人常用其来检测饮食是否有毒。


影视剧里用银针试毒

然而,当时人们对于白银验毒的功用只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近代,经科学家们潜心研究,银器验毒之谜方得以解开——银与含硫物质接触时,会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

古时常见的剧毒物质砒霜(三氧化二砷)因含有微量硫元素,故能够被银器验出。但并不是说所有能使银器变黑的物质都具有毒性,比如鸡蛋黄也可使银器变黑,但它并没有毒性。

同理,并非所有的有毒物质都能使银器变黑,氰化钾和氰化钠纵使毒性剧烈,但因其不含硫元素,故也无法被银器检出。由此可知,民间广为流传的银器验毒之说存在一定的偏颇。

古人喜爱银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作为餐具使用时能够防止食物腐烂,延长食物的存放时间。比如,银碗盛放的马奶就要比普通碗盛放的保存更久,且奶香更为醇正。银制餐具良好的防腐保鲜功效是与银离子强大的杀菌能力密不可分的。

研究数据显示,每升水中,只要存在五千万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便可杀灭所有细菌;用银电极处理3小时,即便是每毫升含有七千余个大肠杆菌的50加仑(1加仑约为3.79升)污水,其中的大肠杆菌也会被消灭殆尽;白喉杆菌在银片上的存活时间为3天,而伤寒杆菌更短,仅为18个小时。

银离子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杀菌能力,主要是因为它溶于水时,首先会强力吸引细菌与之结合, 然后破坏菌体的细胞结构,使其赖以生存的酶丧失活性。而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银离子又会从中脱离出来,继续重复上述过程。因此,银离子的杀菌能力是持久的。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银离子不仅杀菌能力强,杀菌种类还十分广泛。与普通抗生素平均只能应对6种病菌相比,银离子可以杀灭600多种的有害微生物!

正是因为银具备良好的杀菌能力,且微量时对人体无害,人们常常将其用于医疗领域。比如,在不锈钢针问世之前,中医针灸所用刺针即为银针;女性穿耳洞后佩戴银耳环可有效避免创口发炎;古代战场上,若士兵受伤且无药医治时,便会将身上的银两打成银片,贴于伤口处,加速愈合、防止感染。

不仅是中医,西医也深谙银制剂的医学功效。早在一百多年前,西医便有用银治疡的记载。至今仍被许多国家采用的Crede预防法即是1884年由德国产科医生Crede所创立,以浓度1%的硝酸银溶液点滴新生儿眼睛,预防结膜炎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该方法的运用,使得婴儿的失明率由10%降低至2‰。

再如,磺胺嘧啶银,它具备高效的杀菌能力,有助于伤口恢复,在外伤(如烧伤)治疗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在列药物。此外,人们还利用银的杀菌能力,开发出了镀银缝合线和镀银导尿管等器材,银纱布和银药棉的产生更是为脓疮、溃疡等的治疗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磺胺嘧啶银

人们对于银应当理性待之。它并非十全十美,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风险!

研究发现,纳米银会对人体肺部、神经,以及皮肤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会渗入大脑,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会干扰精子细胞信号,阻止精子生长,进而影响男性的生殖能力;极易通过胎盘进入新生儿体内,引发男性胚胎生殖系统缺陷……

再加上当下许多银制器具实为合金镀银,并非纯银,合金材料析出后,健康隐患更多。此外,银制器具虽然可以防腐保鲜,但导热快(易烫嘴、烫手)、质地软、易被氧化等缺点也常为人们所诟病,需要定期养护。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与银同族的铜也具备极强的杀菌作用。研究人员发现,铜制器具可以杀灭90%-95%的细菌。因而,铜在食品行业和医学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比如,产自法国的波尔多红酒,正是由于波尔多液(有效成分为碱式硫酸铜)的保驾护航,阻止了病菌对葡萄(树)的侵害,才得以获取优质原料,享誉全球。又如,日常生活中,一些进出通道的门框上会安装铜把手,以防病菌传播……

拓展材料:银饰氧化与养护

银饰因具有良好的杀菌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备受人们青睐。然而,人们在佩戴过程中,原本亮白的色泽会逐渐变黄变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银饰变黄变黑属氧化作用,银离子与硫离子亲和力较大,当银饰久置未戴又保管不当时,便会同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灰黑色硫化银。随着硫化银的增多,原本亮白的色泽会逐渐转为黄黑色。另外,由于存在体质差异,易出汗且汗液中硫成分较高者更易使银饰变色。

银纯度越高,越容易被氧化。不过,由于千足银(含量99.9%)质地更加柔软,变黑后轻轻擦拭即可恢复光彩,而925银(92.5%)或其他银饰则无法通过轻拭复原,需作专业保养。

日常佩戴银饰时,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要经常佩戴,人体分泌的油脂有“抛光”之效;(2)水会加速银的氧化,尽量避免在洗澡和游泳时佩戴;(3)尽量避免其同含硫护肤品、化妆品,以及硫磺皂等接触;(4)尽量不与其他贵金属同时佩戴,以免产生划痕。

-END-

本文为《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首发,任何媒体转载时须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名称及微信号。未经许可,严禁对包括标题在内的任何改动。

文中图片大部分引自网络,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欢迎朋友们就内容进行斧正,一切为了更好的科普。

来源: 胖魔王的科普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