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你知道吗,今天是国际口吃日。

口吃被医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复杂的疾病之一!口吃并不会直接损害健康,但因口吃导致的交流障碍及自卑心理则会给人们工作、生活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997年,为加强全世界对口吃的重视,国际口吃联盟把每年10月22日定为“国际口吃日”,并决定每3年举行1次口吃者世界大会。

你接触过口吃的人吗?你对口吃的了解有多少?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对口吃的定义是:一种言语节奏的紊乱,即口吃者因为不自主的声音重复、延长或中断,导致无法说清楚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口吃者在说话过程中,十分确切地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却无法流利地说出完整的意思。

为什么会口吃?

1. 遗传因素

已有学者提出某些基因和口吃有关。但是基因导致口吃这一假说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口吃是一些家族的家族病,但是目前还没有探明这类家族发病到底是源自遗传因素还是源自社会因素。

2. 语言神经中枢发育不良或神经生理异常

即与发音、对语言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

有研究显示,自孩提时代出现的持续性口吃,可能是因为左脑不正常,造成大脑皮层与说话能力有关的地带出现不衔接的状况。专家指出,由于左脑未能充分掌握让语言区域运作的时间性,左脑过度弥补这个缺失,令说话不能流畅。

在学龄前儿童当中,男童口吃的比例是女童的2倍。且女童口吃康复的比例高于男童。在五年级(大约11~12周岁)以后,男女口吃比例增大到4:1。

3. 心理原因

如精神紧张、焦虑、应激。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4. 生理疾病

如儿童脑部感染、头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后也易引起口吃。

5.模仿和暗示。

模仿口吃说话会变成口吃吗?

其实并不是所有模仿口吃的人都会变成口吃,但是很多人的口吃确实是通过模仿来的,并且形成了长期的口吃问题。

口吃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节奏的障碍,表现为重复、停顿、卡壳、拖音等等,但是简单地去模仿这种言语节奏障碍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口吃。

什么原因让模仿变成一种难以改正的说话方式?

**长时间的模仿容易形成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习惯都是人的下意识行为,包括人的整个发音过程。一旦我们有意识地去干预这件事,往往就会出现问题。就像人走路时下意识的摆臂行为,一旦有他人刻意的提醒,那么这个走路的人可能会出现同手同脚甚至不会走路。这个道理对于口吃亦然。

当口吃已经成为一直固定的言语习惯,而你不知所措时,注意、恐惧、自卑、爱面子等心理就会一点点地累积。这时就会出现一个逻辑怪圈:越害怕说话时口吃,就会越口吃。

模仿口吃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3-5岁的孩子语言习惯不稳定,模仿能力强,而且易受心理暗示,这些都是诱发口吃的原因。

据了解,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是通过模仿学来的“口吃”,其发病时间主要在10岁前。

此时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如果身边正好有口吃的人,那么孩子出现口吃的概率就会增大,容易患上“假性口吃/发育性口吃”。此时通过恰当的干预,可以纠正孩子的口吃状况。但如果家长错误引导或矫枉过正,就可能变成“真性口吃”。

口吃可以治愈吗?

口吃目前没有通用的治愈方法,临床治疗主要是言语治疗加心理辅导。对于儿童口吃,如果持续半年以上建议进行专业的言语治疗和早期干预,治疗重点在于提高言语流畅度。

年龄较大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口吃除了关注言语流畅度外,还应关注其整体言语体验,最大限度地降低口吃对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面对口吃者,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让口吃者融入主流社会,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口吃

科普中国《这种疾病令很多人尴尬又难以控制!今天,听他慢慢说……》

医学界儿科频道《孩子口吃怎么办?医生给出6条建议》

来源: 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