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并提名2024年雨果奖“最佳戏剧表现(长片)”。影片讲述了为应对太阳急速老化带来的太阳系危机,全世界各方力量携手执行流浪地球“移山”计划的故事,将中国科幻电影及其背后蕴的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美学和技术推向了新阶段。影片在北美、英国及爱尔兰等国家上映后,不仅突破了1000万美元票房,其口碑更是达到了近些年出海电影的顶峰。在烂番茄(Rotten Tomatoes)①平台上,以专业媒体评价为基准的番茄值新鲜度曾高达98%,以观众评分为核心和重要参考的爆米花喜爱度曾高达97%,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平台与国内豆瓣甚至出现高达8.0分的相持评分(进入影史前一百名的经典影片门槛为8.3分)。《流浪地球2》出海的市场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范本参考,可见,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生命力正在迸发,在文本上也努力探寻影像符号和中国故事表达的创新路径。

一、“中式浪漫”跨文化传播:宏大叙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浪漫想象”是基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经验与历史传统进行的关于未来世界的想象,文本构建中潜藏着浓烈中国特色的“世界图景”。《流浪地球2》故事背景设定在“前流浪时代”的近未来的地月体系中,通过回溯太阳系危机即将来临时人类命运重构的过程,在展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较为成功地诠释了后工业时代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模式,将“中国故事”与“世界表达”相结合,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传统儒家哲学思维、责任担当等融入影片,以中国人的世界观想象未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建构未来想象,呈现出与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流浪地球2》主要以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见长。利奥塔尔(Jean-François Lyotard)的“宏大叙事危机”是后现代主义的著名论断之一,主要探讨和思考叙事与科学的合法性,并从认识论层面思考获取知识的前提。宏大叙事一般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那些具有更广阔表达含义的宏大叙事被怀疑和消解后,其指征下方的叙事基础就无法被识别,因此宏大叙事常以抽象的群体为基础,以重大题材、风格宏伟的巨大场面作为创作背景,从群体的视野中回溯某些事情的发展过程及其后续生成的影响。一般而言,宏大叙事与丰富的人物设计交织,能够以小见大,将故事从个体从情感层面上升至人类社会,借助情节挖掘特定背景下人们遭遇冲突后的群体记忆,从而展现出对伦理体系的相关思考。《流浪地球2》分别围绕刘培强一步步成长并加入流浪地球计划及空间站,图恒宇因为车祸失去女儿而转向研究数字生命、周喆直为代表的人民联合政府坚定地推动流浪地球计划等三条故事明线展开全篇故事,从掀开宏大叙事到逐步推进剧情发展,呈现中国价值观和世界观。影片采用“数字”编年史的叙事框架和倒叙回溯的逻辑,颠覆了好莱坞一贯的写作逻辑,站在未来的角度审视过去,使叙事在多线平行的故事中呈现出更加宏大的去中心化的表征。影片中倒数所带来的紧张感与人物的悲壮经历交织,对标好莱坞科幻电影视觉感知与节奏的同时,重塑着自小观看好莱坞大片的观众的思维想象。当然影片的价值不仅限于此,与三条明线形成对比的是第四条暗线——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莫斯(MOSS)策划的人类文明终结计划。同样出于“延续人类文明”的角度,莫斯倡导的“毁灭人类”与人类坚持的“共同流浪”相互矛盾,于是多维宇宙观理念融入其中,人类命运在现实世界与数字化虚拟世界间周旋。于是《流浪地球2》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技与未来世界的想象奇观,这种灾难叙事模式的应用,对中国科幻电影而言无疑是一场创新之举。

《流浪地球2》借鉴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将拯救人类计划设定为“移山计划”(后更名为“流浪地球计划”),中国传统集体主义精神写照跃然银幕。“带着地球去流浪”不仅反映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也构建了这种情结背后延伸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区别于前传中“太空歌剧”“方舟救赎”的设定,也迥异于好莱坞一直倡导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个人英雄主义的主题,《流浪地球2》更广泛地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国产电影,五分之一外籍演员的加入推动了影片中多国语言共生模式,成为影片制作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形成的外化特征。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这样评价这一价值观设定:“由中国人为主的团队引导人类命运,与传统好莱坞科幻电影截然不同。这类作品值得期待,同时也是对过去几十年来西方电影流行趣味的一种更新。”

《流浪地球2》向世界细化了“团结延续文明”的具体样式,超越了地缘政治二元论的科幻设想,借助一种社会主义天下观的思维,展现了技术与人类、科学与政治等多个维度。中国科幻电影在拓宽全球电影市场的同时传达了并不是只有美国人或西方人才具有力量改变世界,中国人也可成为拯救全人类的英雄的观点。影片借助形象设定拓宽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询唤及“英雄”身份的转化与想象,不仅完成了构建中国科幻电影的中国式想象,更探索了本土科幻电影对外传播的路径和方法。[1]

二、工业美学升级:技术赋能“科技奇观”,共创传播窗口

当前的电影借助工业化特色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成功。高度的电影工业化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高度标准规范的流程推进。

转型迭代与升级优化是中国数字化工业体系的当下思考。《流浪地球》确立了属于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也为其行径导向指明了可行的方向。借助DOG集群、电磁枪、抗荷服、隔热冰盾等前沿科技设备,AI语音助手、虚拟制作技术、前置导览等技术解决现实困境,还原科幻电影创作背后个性与协同关系的流程搭建,这是当代电影工业发展在创作层面构成基本形态的必经之路,也是科幻电影在经验视觉与艺术想象之间的突破关键点。“两万多人组成的创作团队前后共搭建102个科幻类主场景,共绘制了5310张概念设计稿,9989张分镜头画稿,6000多个镜视效镜头……”[2]

如此庞大的制作团队将中国工业化体系推向了更为成熟的发展方向。也正是这样同心协力的创作规模才让小说文本的描述成为现实,构成了影片中的视觉奇观,其中数字资产在《流浪地球2》中表现尤为突出。剧本回溯的框架设定要求人物的形象需要符合特定的年龄需求,所以刘培强等人的角色采用了数字减龄的方式。超长的制作周期、较高的制作成本以及不可估量的制造难度让创作不断陷入僵局,最终只能采用AI智能换脸的方式同步制作。“视效部门预先采集演员年轻时表演的海量图像素材,作为机器学习算法生成的元数据,训练AI基于素材迭代。该阶段大约生成500多万个迭代,再替换现场演员实拍素材,重建演员减龄样貌。”[3]当然夸赞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进步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由此技术带来的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与超现实梦幻视觉是否达到平衡才具讨论价值。信息密集、架构复杂、多线并进、错乱的时空是《流浪地球2》剧本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完成宏大故事的创意,创作者团队积极与海外进行联合拍摄与制作。这种在前期阶段的跨国交流是保证影片制作完成后海外观众能否解读到位的根本。可以说,从拍摄初期影像探索和技术升级阶段开始,《流浪地球2》就开创了不同于以往合拍片的创作模式。

长期以来,在文化输出方面,中国特色元素的选取因为一些刻板印象而受到一定制约。[4]而《流浪地球2》有意识地打破了这种现象,在参考海外观众审美期待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化合作,实现了主体的转化。影片的主要拍摄场地除了青岛以外,还设置了四个不同国家的海外分队同步拍摄,实拍过程中,主创和导演组在国内现场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实时监看,对纽约、巴黎等地现场的演员表演或者群演调度实时反馈……诸如此类,所有的前期跨国家、跨区域的多维拍摄与技术探讨成就了现在的影片。综合海外发行后的市场反馈来看,国际观众对《流浪地球2》的评价颇高。例如,新加坡权威媒体《联合早报》称:“如果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流浪地球2》则让人看到中国科幻片又往前迈进了,从场景的调度到视觉特效等,越来越精致”[5];行业权威媒体《每日银幕》(Screen Daily)称:“《流浪地球2》在技术上是与众不同的,空间站和月球部分的场面在实景和数字元素的无缝融合上可以与《地心引力》(Gravity,2013)或《星际探索》(Ad Astra,2019)媲美” [6]……

技术的发展和科幻想象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重叠,这就要求科幻电影的创作者应当联系科学技术和国家战略思考,努力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地位时,要考虑到人类文明的整体建构与发展方向以及技术提升带来的身份思考。

三、拓展发行路径:优化传播声量

(一)拓展海外发行渠道,扩大版权“出海”

据国际票房统计网站数据网(The Numbers)统计,《流浪地球2》海外发行票房(截至2024年7月6日)为7,610,538美元。尽管该影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收入仍主要依赖国内市场,这表明国际市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海外发行地区中北美市场表现较为突出,累计票房为5,023,132美元,然而,相较于北美其他科幻电影的市场表现,成绩仍有提升空间,这说明在与好莱坞大片的竞争中,其优势尚未完全显现。

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俄罗斯、英国累计票房分别为228,949美元与948,775美元,相比之下,土耳其和阿联酋市场的表现相对较弱,分别为3,981美元和44,088美元,显示出文化差异可能影响了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接受。亚太地区市场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中国香港地区累计票房1,376,073美元,澳大利亚票房为1,220,100美元,这得益于这些地区的观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较为紧密。然而,韩国和新西兰市场的票房表现则较为疲软,分别为65,785美元与91,312美元,反映出这些市场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接受度仍有待提升。

目前,海外发行渠道的不足是中国国产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走向国际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加强海外发行网络的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协会组织的多方支持与参与。政府应鼓励国内科幻企业与国外发行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项目补贴等方式,推动海外发行渠道的建设;企业则可通过与海外公司合拍或直接投资的形式,促进国产科幻电影的国际发行。此外,各类协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也可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渠道,促进中国科幻电影在海外的传播。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院线发行,还应大力拓展互联网渠道。近年来,以奈飞(Netflix)为代表的海外流媒体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电影发行方式的变革。这一模式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传播开辟了低成本、高收益的新路径,也为未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拓宽视野,讲述中国特色

《流浪地球》系列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市场获得一定的认可,关键在于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主题下,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引发了国内观众的共鸣,也使得国际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影片中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高度,反映出中国科幻电影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的潜力。

然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科幻电影需要在叙事内容上更加注重传统伦理观与现代全球化视角的平衡,以及如何调适和提升想象力,以更加国际化的方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与全球观众建立情感联系。

(三)打破僵局,加强国际合作

自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外合拍片在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除了继续推进合拍片模式,还需要打造以跨境导演为主导的国际化制作团队。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也能有效实现中国科幻电影在叙事视角上的转变,增强其全球竞争力。

四、结语

《流浪地球2》自上映以来,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8个国家上映,也是2023年春节档中唯一在海外同步上映的影片。综合所有国家的发行、宣传反馈来看,《流浪地球2》创造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成绩。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成功背后,关于中国工业化电影中的想象力与技术实现、中国特色的本土浪漫精神叙事与表达、中国哲学、乡土文明等多重表现因素不容忽视。如何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从而转化成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作品,重新考量和发展电影语言、叙事形态和美学原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立足当前,充分发挥想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与好莱坞合作的广度,用国际化视野拓宽创作视角;求同存异,打破现有的叙事惯性,以发展全球的眼光创作中国故事等多个策略推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或成为可参考的路径与选择。

作者简介:
王丽莎,青岛电影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电影产业、网络视听。

①烂番茄(Rotten Tomatoes)是美国著名影评网站,以专业评价为主,大众评价为补充。其包括两种评分体系:一是番茄值(Tomatometer),这是基于数百名电影电视评论家的专业意见,分为官方认证好番茄(正面评价75–100%)、红番茄(60–74%)、烂番茄(0-59%)三级;二是爆米花值(Audience Score),对应普通观众评分,包括红桶鲜美爆米花(超过60%的观众给予3.5分或更高分)、绿桶残羹爆米花(低于60%的观众给予3.5分或更高分)二级。

参考文献

[1][5][6]章慧霞.《流浪地球2》春节期间海外热映[N].中国电影报,2023-2-8(4)
[2]王磊谈生活.《流浪地球2》大量细节曝光,吴京刘德华隔空对戏,投资额近6亿[EB/OL].网易.(2022-11-26).https://www.163.com/dy/article/HN3T3QSR0552ZNA2.html.
[3] 孙承健.《流浪地球2》:超经验视觉的表达策略及其系列片探索[J].电影艺术.2023(2):3-85
[4] 罗昔明.中美合拍片模式下的中国元素辨析[J].青年记者,2017(18):67-68

文拟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4年第1期,以最终印刷稿为准。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联系。

来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