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如今几乎每个人的网络聊天和社交媒体互动都离不开表情包的点缀。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是似乎患上了“不发表情包就不能好好说话”的“疾病”,而且“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表情包中,最受年轻人青睐的还是表情包界的“顶流”——猫。
网上大受欢迎的猫表情包 图/视觉中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都如此钟情于表情包呢?其中又蕴藏着怎样的奥秘?让我们以猫表情包为例,一探究竟。
捉摸不定的猫表情
还在2010 年的时候,英国林肯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制作了一个网站,准备了大量与猫有关的图片和40 个描述情绪的标签,每一个打开网站的人都可以对二者进行匹配。比如,你觉得某张图片上的猫正在享受愉悦,便选中写有“高兴”的标签。
一般来说,类似的研究很容易出现志愿者不足的问题。这次的研究却令人惊讶:短短一个月内,上万人涌入网站,其中约有一半成为活跃用户。他们乐此不疲地进行匹配游戏,甚至抱怨研究人员准备的标签太少,不足以准确描述猫的情绪,因此额外提交了一些标签。
当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另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出现了:人们对猫的情绪解读,严重缺少一致性。同一只猫、同一个表情,落到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千差万别的含意。这是为什么呢?
会不会是猫太复杂?猫有大眼睛、小鼻子,脸蛋又肉乎乎的,看上去跟婴儿很像;而它们的表情,却不如婴儿直白。猫就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同伴,让我们忍不住地问:“你怎么啦,是不是不开心?”
人类偏爱具备婴儿特征的生物 图/网络
不过,这只是我们的想法。站在猫的角度,生活其实很单纯:其他动物要么是猎物,要么是对手,要么是同伴。第一种情况没什么好说的,其他两种情况却要小心判断是该接近还是该避开、如何向对方传达情绪,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斗。
基本情绪假说
因此,事情可能是这样的:猫早就表达过心意,只是我们没有看懂。
100 多年前,达尔文推测,情绪是生存压力的产物。举个例子来说,猫遇到敌人,会张大嘴巴、弓起背部,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凶猛、高大。这样做,也许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把对手吓跑。
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提出了基本情绪假说:恐惧、悲伤、开心等核心情绪对生存非常重要,因此成为人类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换句话说,这些情绪属于条件反射,会被特定情况触发,进而引起相对稳定的特征。比如,人们微笑的时候,眼角会皱起,乃至出现鱼尾纹。
围绕这种假说,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让人们做出某种典型的表情,像是哈哈大笑,拍照记录下来;之后,把照片拿给实验对象,看看他们能不能准确识别照片中的情绪。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带着这种“情绪照片”深入巴布亚新几内亚,与那里的法尔人接触。法尔人远离现代文明,生活状态与原始人类非常相似。不过,他们对表情的解读与我们大致相同。
情绪照片 图/网络
对于动物,研究起来更加方便。比如,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宠物医院里的猫。刚刚做过手术的猫,肯定正在经受巨大的痛苦,一定会通过某些方式表达疼痛。结果显示,疼痛中的猫,可能漠视主人的呼唤,拒绝主人的抚摸,舔、咬疼痛的地方,剧烈抖动尾巴。
至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猫主要通过行为传达情绪,而我们可能对此不甚了解,进而错过猫的“告白”。
后天经历影响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萌生一个想法:制作一本猫的“表情词典”。猫恐惧的时候什么样、开心的时候有何表现……一一拍照记录下来,而后编辑成册,发放给医生、研究者。当面对猫的时候,人们可以迅速查找行为、表情的含意。
科学家也是这么想的。20 世纪70 年代末,艾克曼制作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将面部肌肉的变化视作表情的标志。随后,研究人员开始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动物的情绪,比如猫、狗、黑猩猩。
研究人类情绪的一个著名项目来自美国联邦运输安全管理局。2006 年,英国出现携带液体炸弹的恐怖分子。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美国联邦运输安全管理局在2007 年推出了行为检测和分析系统。他们制作了一份手册,涵盖了94 个代表恐惧、压力、欺骗的特征,而后对全美176 个机场、3 000 名检测员进行培训。这些检测员会观察每个乘客,一旦发现符合上述特征的人,便通知警察进行检查。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根据美国国会下属机构——美国政府问责局的调查,截至2013 年,这套系统花了9 亿美元,而成功率只有54%。要知道,掷硬币瞎猜也有50% 的成功率。
那么,会不会是特征选错了?的确,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伪装情绪,老练的犯罪者可能格外擅长此道。不过,人体有一些现象不被主观意识控制。比如说,遇到恐怖的事,血压会升高;而在平静的状态下,谁也没办法主动升高自己的血压。
根据这一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马斯顿发明了测谎仪。顺便一提,他还是著名漫画角色“神奇女侠”的创作者。随后,人们把各种客观指标加入其中,如肌肉的生物电、血液流量、大脑耗氧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哪种方法得到广泛认可。
早期测谎仪 图/网络
注意,这些方法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只是局限性很大。一个小孩可能因为第一次坐飞机而紧张,而一位老伯伯可能很多年没回家了,“近乡情更怯”;再者,同样面对紧张,有的人会下意识地抖腿、敲手指,也有人会习惯性地掏出手机,转移注意力。说白了,生活不是实验室,它更复杂、更微妙。
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情绪理论,比如两因素理论、社会建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有些不同,却都强调认知的作用。当一个人面对某种情况,他会从自己的记忆中查找最合适的应对方案。情绪、表情乃至生理指标,都会受到这个过程的影响。
如何与猫相处
而这又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跟动物打交道呢?
近几年,宠物热不断升温,人和动物的冲突也愈演愈烈。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每年至少有4 000 万人被猫狗咬伤。其中一部分,比如2023 年“成都女童被大型犬咬伤”事件,就与宠物主人不负责任有关,需要有关部门出手约束;也有一部分,来自对动物的误判。
而关于动物情绪解读的研究,结果颇为矛盾。有研究显示,即使是专业人员,也不能明确判断一只狗是准备攻击还是在邀请同伴打闹;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尽责的宠物主人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宠物的心情。
其实,背后的原理非常简单,就藏在上面聊过的内容里。
举个例子吧:周末到了,你正在家中休息,门铃突然响起,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新认识的朋友来了。你肯定很高兴,对不对?对你来说,这是一个朋友拜访的情境。在猫的眼里,则可能是另一幅景象:一阵古怪的噪声之后,领地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陌生动物。
面对威胁,猫可能直接躲起来,拒绝你的呼唤。如果你执意抓它出来,它可能会俯身、低头、收缩四肢、卷起尾巴,尽量减小自己的被攻击面。倘若你不依不饶,它也许会把耳朵向后压平,发出“咝咝”的吼叫声——这是最后的警告,是猫忍无可忍的标志。下一步,它就可能发动进攻。反过来说,如果猫愿意亲近你,它会以放松的姿态向你走来,用额头轻蹭你的身体。
做出戒备姿态的猫 图/网络
换句话说,跟动物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要注意3 个原则:一是站在动物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留意某些明显的征兆;三是注意征兆的变化,这意味着局势缓和或者升级。与之相反,根据照片判断动物的情绪不太靠谱。一只暴露腹部的猫,可能在表达信任,也可能是准备拼死一搏。
当然,动物是单纯的,人类要复杂得多。拿尴尬来说吧,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代表“我知道我错了,不过我不是故意的”。四五岁的小孩,已经可以通过表情识别开心、恐惧、悲伤等情绪。而识别尴尬需要对情境进行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他是故意的,我们可能愤怒;反之,我们会理解,“哦,他知道自己错了”。
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了:为什么人们痴迷表情包?因为我们是在现实中学会解读表情的,而互联网有点特别,它允许人们交流感情,却不能提供足够的社交细节。借助可爱的表情包,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绪。正因为如此,关于手机和社交的研究出现了两种结果:对社交技能成熟的人来说,手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扩大交际圈;而对社交技能不够成熟的人来说,比如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交压力。
其实,解读动物情绪的原则对于人类生活也算适用。适时放下手机,认真观察别人的际遇,就有可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情绪,进而结识新的朋友、获得稳固的社会支持。
来源: 《科学大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