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中期,当恐龙刚开始在陆地上昂首阔步时,海洋同样也被爬行动物占据,幻龙(Nothosaurus)就是在西特提斯海域最常见的类型。
张氏幻龙捕食小型肿肋龙复原图
幻龙属于鳍龙超目幻龙目,它们的化石常常能发现在出产贵州龙的地层层位中。我国发现的第一块幻龙类化石,就是1965年,胡氏贵州龙的命名者杨钟健先生在研究其它标本时,意外发现的一件因受到挤压而不完整的样本,因此被命名为意外兴义龙,当时被划分为鳍龙超目扁鼻龙科。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它具有幻龙类的特征,因此废除原定种属名,按幻龙属未定种处理。
除了被废除的种属名之外,幻龙这个名称本身也让人颇为意外,虽然听起来满满的中二感,就像玄幻作品中的召唤兽或者大boss,但这个学名的真实含义却是“假冒的蜥蜴”,而在希腊语中,还有“私生子”意思,因此也被曾被译为“孽子龙”,原因或许是它们的长相和行为混合了多种其它动物的特征。
它们外形和鳄鱼有些相似,具有细长的体型、小而扁平的头骨、较短小的四肢、扁长的尾部,但颈部很长。
不同种类的幻龙体型差异极大,小的仅数十厘米,和肿肿肋龙类的贵州龙差不多,大的可达6米。
它们的四肢除了前端肢节缩短、肘关节简化,某些属种趾骨的节数略有增加,趾间有蹼之外,构造上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的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带爪的足表明在陆地上也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因此它们会在岸边休息,捕猎的时候再进入水中,类似现在的海豹或海狮。
和贵州龙一样,它们也不具备远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靠近陆缘的浅海区域捕食,当它们游泳时,以长而有力的尾部推动身体前进,较厚的脚掌虽然更有利于在陆地上支撑身体,但对于追逐猎物时转向也有很大帮助。
需要以追逐的方式捕杀的猎物大部分是鱼类,幻龙具有长而尖利的牙齿,宛如钉在上下颌的钉子,不仅可以刺穿这些滑溜溜的猎物的身体,还能够闭合起来形成一个囚笼,让猎物困在口中无法逃脱。除了追逐,幻龙还有另一套捕鱼本领,那就是利用长而肌肉发达的颈部。当鱼类游动到眼前,它们就迅速扭头,一口咬住。
这样的牙齿和捕食方式,让它们成为一个捕鱼专业户,但其实,其它的小型或幼年海生爬行动物也在它们的食谱上,科学家就曾经在鸥龙(一种体长不足2米的幻龙科动物)化石中,发现过保存在胃部的楯齿龙残骸。
当结束捕猎的时候,它们会花上大部分时间在陆地上,但不会离开海边太远,这样既可以享受阳光,又能够躲避鱼龙等其它大型海洋爬行动物的猎杀,当遇到来自陆地的威胁时,也能迅速返回海中。
在三叠纪末期的大规模海退中,由于浅海变深海、食物来源骤减,幻龙与其它生活在浅海的爬行动物一起灭绝了,但一度繁盛的它们留下的大量化石,为研究当时的动物区系关系和地质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来源: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