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前海洋动物中,鱼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类明星生物,它的拉丁学名Ichthyosaurus以及外形,都表明这是一类似鱼的爬行动物,ichthy指鱼,saurus是蜥蜴,不过,还有一类生物正好和它们反过来,拉丁学名为Saurichthys,意思是似蜥蜴的鱼,这就是龙鱼。
龙鱼并不是现代我们饲养的名贵鱼种,现代的龙鱼是商品名,一般指的是新鳍鱼亚纲的硬仆骨舌鱼,而这里所说的龙鱼,是一类在三叠纪晚期灭绝的辐鳍鱼纲龙鱼目鱼类,因骨骼具有鱼类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而得名。它们的身体形似鱼雷,尾鳍为正尾形态,臀鳍与背鳍对称,距离胸鳍较远,这样的特征表明它们是擅长游泳的高手,能够在水中高速游动,捕食其它鱼类。
现代龙鱼
不过,龙鱼并不适合在开阔的水域与猎物展开追逐战,原因在于它们的胸鳍大小。鱼类的胸鳍起着推进、平衡及导向的作用,可防止尾鳍产生的推进力以及重力让身体俯冲式下沉,胸鳍越大,越能避免加速下沉的危险,这也是游泳速度极快的鱼类通常具有巨大的胸鳍的原因。然而龙鱼的胸鳍却小得可怜,这意味着尽管拥有可以高速游泳的身体,胸鳍却仅能起到很小的平衡及导向作用。
因此,面对猎物,龙鱼绝不敢夸口说,如果我追到你我就把你XXX,只能采取伏击的方式捕猎。这种情况下,龙鱼的优势尽显,因为伏击需要隐蔽,水藻或岩缝中就是极好的选择,它们鱼雷形的身体可避免冲刺时被卡住,或者伤到鱼鳍,此外,也有假说认为龙鱼身体上有杂色的斑纹或线条,可迷惑猎物,这种假说虽然合理,但目前并没有化石证据支撑。
龙鱼化石
在锁定猎物后,龙鱼会慢慢调整姿势接近对方,当距离足够时,摆动尾鳍以短时间内爆发的高速度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并以接近体长三分之一的长吻部咬住。在意大利发现的化石中标本,甚至保留着未消化的沛温翼龙残体,但这并不是龙鱼猎杀翼龙的确凿证据,也许仅仅是坐享其成而已,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为对龙鱼的生态研究提供了有趣的角度。
披刺龙鱼复原图
龙鱼曾逃过二叠纪大灭绝,并抓住机会,赶在海洋被大型爬行动物统治前占据了中上层的生态位,目前为止发现40余个种之中,大的可达1米以上,小的仅几十厘米,化石分布于除南美洲和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各大洲,而近年在云南、贵州等地,同一个地点发现的龙鱼化石竟存在多个不同的属,展现出多样化的生态适应性。
在三叠纪晚期的大灭绝中,龙鱼最终消亡,但作为二叠纪末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亲历者,它们留存下来的化石,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海洋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来源: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