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15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盛大开幕。

作为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全国学会在开展科学教育、前沿科普,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让我们走进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见证他们共同携手,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共筑科技强国之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成立于1985年

涵盖了水利水电、煤炭石油、

地质矿山、交通运输、市政建设、

地灾防控、环境保护、国防工程等诸多行业,

是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

重要学术组织。

他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副主席,

他把我国的创新技术推广到国外,

把我国更多的年轻学者推荐到国际上,

他就是张丰收。

张丰收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小组副主席,主要从事深地工程岩石力学、裂隙岩体水力压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能源存储、极端环境岩土力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旅美归国加入学会

2016年,张丰收结束了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加入母校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担任岩石力学学科的特聘教授。在此之前,他已经在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在海外的工作中积累了实践经验。

张丰收回到中国时,国家正着手发起一系列宏大的科学计划,包括对“三深”(深海、深地、深空)的探索,以及为实现碳中和寻求能源转型。作为杰出的海外引进人才,他可以发挥所学,去研究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清洁能源,也可以思考页岩气开发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最佳方案。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在基建方面的需求,他也需要着手研究如何预防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也就是深部岩石在受到工程扰动条件下的性质变化,直面大自然带给基建工程的挑战。

自然灾害给基建工程带来了众多挑战

张丰收在赴美深造之前,已经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该学会的青年工作委员会正是在同济大学成立,可以说同济大学与这家学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供职于同济大学的孙钧院士和朱合华院士,都曾分别担任过学会的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因此,张丰收在同济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期间,就积极参与学会活动,回国加入母校,继续这段深厚的缘分,为学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置奖项鼓励新人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青年学者激励方面致力于他们的学术发展,不仅在学术会议方面提供支持,还通过学术奖项来促进他们持续的学术探索。"钱七虎奖"是该学会特别为45岁以下青年学者设立的荣誉奖项,以学会的前理事长、荣获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钱七虎院士命名。这一奖项是该学会的最高荣誉,不仅是对科学家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年轻一代学术潜力的高度认可和鼓励。

作为军人中的杰出工程专家,钱七虎在获得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捐赠了大约两倍于奖金的资金,用于支持国家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坚信军人应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淡泊名利的精神,通过每一届“钱七虎奖”的颁出,传承给一批批青年学者,鼓励着他们不断深化学术探索。不仅如此,每一届“钱七虎奖”得主中最优秀的两名获奖者,还有机会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提名。张丰收教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2020年荣获首届“钱七虎奖”,进而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推荐在2022年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风采和科研潜力。

张丰收在美国攻读博士和工作期间,曾被选入美国岩石力学学会的“未来领袖计划”,并在后来获得了这家学会颁发的“职业早期奖”和“岩石力学研究奖”。在他看来,建立机制以培养年轻学者,并为他们提供展示学术成就的平台,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相关学会的共同理念。

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中美双方完全可以取长补短。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多的基建工程实践,学者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的情况也会更复杂,因此可以为学术交流提供更多的素材;美国则因为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优势,在学术交流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更高。所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应当发挥青年学者在语言和国际化视野方面的优势,顺应学术界渴望扩大交流的意愿,通过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和组织学者参与国际会议等方式,提高学会活动的国际化水平,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岩石力学和基建工程领域近年来取得的进展。

如今,中国涉及岩石力学的工程已经占据全世界的70%以上,但以中国人命名的工法和技术还不太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希望

通过国际交流,

将中国人创造的技术推向全世界,

并且让更多的青年学者和资深学者

取得国际奖项,

真正推进中国岩石力学研究走向世界。

本文节选自《学会缘 科技情——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第二卷),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编著,《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制作。

责任编辑 |李静

运营编辑 | 段阳阳、赵青云

质量审核 | 江琴

来源: 科学家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