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头顶的天空中,有超过7500颗卫星正在静静地旋转,其中有大概十二分之一属于中国。但这些卫星中,由河南自主研制的卫星数量目前还是0。

没有河南研制的卫星,不代表河南没有自主“造星”的决心和实践。在河南省科学院里就有一个“追星人”,向着造卫星这个梦想默默努力了近十年。

8月30日,记者见到省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空天所”)执行所长赵兰普时,他正与所里的博士们盯着在轨卫星仿真系统讨论问题。

曾在深圳工作数年的赵兰普,早早就看到了我国空天产业发展的苗头,并在2017年提出“河南应该研制属于自己的卫星”。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豫科一号”。

“过去,因为资源相对零散薄弱,河南还没有一颗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卫星。我们提出了建设‘两星一站一基地’的规划,正在尽快为河南补齐这块短板,助力河南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赵兰普说,有不少人问过他,天上已经有了大量卫星,有国家级别的通信导航卫星,也有各种商用遥感卫星,为什么河南还要从“0”开始啃这块硬骨头?

“一条航天产业链,从上游的研制、发射,到下游的运营、应用,几乎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赵兰普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瞄准这个领域争相发展的时候,如果河南赶不上这轮机遇,将来就可能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这是他作为科研人最怕看到,也最不愿看到的。

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卫星,其实早已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气预报够不够精准,导航够不够智能,打电话信号够不够顺畅,等等,都要基于卫星数据的应用。如果所有数据资源都要从别人手里获取,不仅耗费巨大,也容易受制于人。

去年6月,空天所正式注册成立后,“造星”这件事仿佛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引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彭承志等业界顶尖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与武汉大学等优势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招引大量博士……在空天所的推动下,“想造一颗星”在河南正演变为“能造一颗星”。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赵兰普表示,尤其是在卫星网络应用等方面,河南大有可为。

最近,空天所正在与中原药谷沟通合作,传统中医药将与现代科技力量碰撞出新的火花。

“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手段,对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中药材种植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利用大数据对中药材的产量、品质、市场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赵兰普说,双方还将共同推动中原药谷的“数创”发展,进一步提升河南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如今,青年人才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空天所也向广大优秀青年人才抛出了“橄榄枝”。现该所在岗高层次人才有20余人,已依照研究方向分为不同小组开展科研工作;秋招工作正紧锣密鼓筹备中,今年下半年计划再招收20名科研岗博士。

在赵兰普看来,对于人才而言,事业是最具吸引力的磁极,平台是最具感召力的舞台。

“我们正在研制的量子—遥感卫星,将实现河南在卫星研发制造领域的重要突破,先进遥感载荷研发则将填补我省在遥感载荷研发生产方面的空白。”赵兰普说,他期待着更多年轻人投身空天事业,期待这个平台吸引更多追“星星”的人。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