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师,我们基地的瓜该倒茬了,能不能抽时间来指导一下?”近日,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出发驱车赶往兰考县孟寨乡的路上,常高正接到了孟寨乡何二庄村蜜瓜种植户田德龙打来的电话。那时正值头茬蜜瓜成熟采摘前的上糖期,当天按计划到兰考开展蜜瓜生产技术服务,指导瓜农采取减少水肥等管理措施,增加蜜瓜的甜度,这样能确保蜜瓜上市卖个好价钱,提高农民的收入。

当天,河南省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蜜瓜大棚内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常高正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辗转4个种植基地,但他脸上洋溢的笑容却始终和蜜瓜一样甜。

近十年来,这样的帮助指导不知道多少次。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的专家团队成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兰考县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第一线。

不忘初心 情系田园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汗如雨,冬天衣结冰。”说起在兰考县钻大棚、进果园,风里来、雨里去的耕耘历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兰考县)项目首席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尚泓泉感慨万千。园艺研究所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兰考县院县共建的牵头单位。作为院县共建项目负责人,尚泓泉统筹了所有项目,见证了项目落地,不仅亲身经历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深刻感受到农民朋友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这段历程充满了汗水与希望,是兰考县农业转型升级道路上的生动注脚。

“你们只管一心一意地做好品种技术推广,其他问题由我来协调。”尚泓泉对他带领的专家团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督促各技术团队积极申报省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厅技术项目,向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申请帮扶政策,协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其他研究所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他带队与兰考县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接,引导乡(镇)积极承接科技示范,走村串户宣讲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

2020年6月初,正值兰考蜜瓜成熟的季节,为了把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蜜瓜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与兰考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一场大型兰考蜜瓜观摩品鉴会。会议前一天晚上,尚泓泉在咳嗽时突然吐出一口带血的痰。当时他便一愣,又咳两口,痰中仍然带着鲜红的血丝。虽然心里惴惴不安,但由他一手筹备的观摩会已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宾朋,推广签约仪式需要他现场主持。因此,他一声未吭,坚持到会议结束,夜里十时许回到郑州,才一个人悄悄走进医院急诊科。肺部CT结果显示,右肺中叶占位性病变已达3厘米多,高度疑似肺癌,医生要求他立刻住院。年过半百的尚泓泉一时间如落冰窟。

“我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又是一名党员,我相信科学,我不怕死。但一想到那如火如荼的兰考产业项目,我不甘心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尚泓泉百感交集。那晚,得知检查结果的妻子一时间无法接受,抱着丈夫痛哭了许久。

第二天早上,妻子擦干眼泪,陪他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检查。经过病理检查,专家诊断为肺部重度炎症,但因肿块较大,如不及时切除,癌变风险较高,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其时正值农作物收获季节,田间地头瓜熟蒂落。尚泓泉放不下兰考这片土地,特别是刚有起色的特色产业,他一边口服药物进行治疗,一边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然而,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工作期间多次出现咳血症状,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个多月。

面对日益严重的病情,医生多次与他沟通交流,劝他抓紧实施右肺中叶切除手术,家人也一再央求他暂时放下工作。手术后,他并未遵守医嘱充分休息,而是在刀口还未拆线、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回到了兰考的田间地头。

“兰考模式” 全省典范

“常高正的蜜瓜郭献平的梨,吕中伟的葡萄真神奇。”这句顺口溜是在兰考县流传的佳话。

院县共建始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2012年推出的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当时项目的核心任务是在全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产区,创建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及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以推动农业科技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计划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大联合、大协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民依靠科技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2016年,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升级为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2020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第二轮院县共建,2023年开始实施第三轮。在院县共建过程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多个县(市、区)合作,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例如,兰考蜜瓜、正阳花生、延津强筋小麦、平舆芝麻等,都在科技支撑下不断做大做强。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繁荣,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通过院县共建,还探索出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机制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所有院县共建项目中,院县双方创造的“兰考模式”与“正阳模式”最为典型。特别是兰考的蜜瓜,完全是在常高正等专家手中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全国知名的升华。相较于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培育全新的产业需要更加艰辛的付出。

致富路上 瓜比蜜甜

常高正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甜瓜育种岗位科学家、省蜜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2016年1月,常高正以新疆哈密瓜为种源,成功培育出新品种蜜瓜。那一年,常高正作为科技特派员对口服务兰考。经过走访调研和土壤检测,他认定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的弱碱性沙土特别适合蜜瓜种植。

2016年2月,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支持下,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集资15000元,由杜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健和村里一个贫困户牵头,各自搭起一个不到一亩地的瓜棚,共同成为兰考蜜瓜种植“第一人”,并一炮打响。2017年,杜寨村蜜瓜种植发展到1000余亩、600多座大棚,棚均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当年开始直通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同年10月,在十九大“党代表通道”采访直播中,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蔡松涛面对镜头,和现场媒体及全国观众分享了一段“蜜瓜脱贫经”。2018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兰考蜜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那一年,兰考县发展蜜瓜10139亩,总产量3.6万吨。2019年11月15日,“兰考蜜瓜”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年9月18日,“兰考蜜瓜”纳入2020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当年“兰考蜜瓜”品牌价值达12.06亿元。

在常高正带队的蜜瓜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精心呵护下,截至2023年,兰考蜜瓜种植已发展至10个乡(镇)117个行政村,建有2万多栋大棚,种植面积3万余亩,年产值超7亿元,带动就近就业5000余人,2000余户农民致富奔小康。蜜瓜育苗、种植、销售、储藏、加工、品牌创建等环节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蜜瓜既是兰考县致富增收的明星产品,又是“种植规模化、加工多样化、销售立体化、服务多元化”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从兰考县堌阳镇到闫楼乡,再到葡萄架乡……兰考大地上留下了常高正团队的足迹。随手指向一片蜜瓜大棚,他就能脱口说出这是谁家的、种的啥品种、效益如何。而他自己,多年未休过一天假,白天下田地、晚上开动员会,种植户称他是“白加黑”“五加二”式的科技特派员。他的手机也因此变成了农民咨询蜜瓜种植的热线电话。每次农民咨询有关技术问题时,常高正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成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

“阳光玫瑰” 持续阳光

郭东村是闫楼乡郭庄村的一个自然村。2018年以前,该村一直采取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没了人气,村子也就没有活力。”这让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郭永红很是苦恼,让年轻一辈回到家乡,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他的一个心愿。

2018年年底,郭永红结识了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东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浆果(葡萄)研究室主任吕中伟研究员。此时,吕中伟已带领团队将“阳光玫瑰”这一当时被誉为“贵族品种”的葡萄新品种引进、试验,经过不断研究探索,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在多地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双方一拍即合,大力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

现实给吕中伟泼了一头冷水。刚开始宣传葡萄高效种植时,因为是新兴产业,建园投入较大,很多村民心里没底,望而却步。2019年3月,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技术支持下,6名村干部带头、6户脱贫户参与,郭东村建成120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从当年3月建园到次年9月第一次挂果,这120亩“阳光玫瑰”葡萄创造了190万元的销售额。这让村民们一下子看到希望,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加入葡萄种植的行列。从此,郭东村彻底与这份“甜蜜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在扩大种植规模的过程中,吕中伟团队大力推广“阳光玫瑰”葡萄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果园采取“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建园+统一分包农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以郭东村为起点,向闫楼乡、仪封镇、兰阳街道等多个乡(镇、街道)快速推广。记者在吕中伟的工作日志上看到,一年间,吕中伟前往兰考33次。一对依靠种“阳光玫瑰”葡萄年收入30多万的夫妇告诉记者:“专家带领我们致富,我们感谢专家,可是一年到头,吕老师没吃过我们一顿饭。”

2021年,在天气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由于各项栽培技术措施指导到位,郭东村“阳光玫瑰”葡萄每亩收入仍然在3.5万元左右;2022年,在7月至9月连续高温和葡萄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每亩收入2.6万~2.8万元。2023年,国内大量“阳光玫瑰”葡萄上市,消费者对“阳光玫瑰”葡萄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销售压力大、价格低,然而,郭东村却凭借多年积累的名气和过硬品质,每亩收入达2.5万~3万元。

目前,郭东村“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760亩,并带动仪封乡、葡萄架乡等周边乡(镇)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2300余亩,成为我省最大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之一。

优势产业 红红火火

除了尚泓泉、常高正、吕中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王东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仁果(梨)研究室主任郭献平,专注土壤改良研究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梁慎博士也带领团队成员与兰考县乡(镇)对接,服务特色林果产业。

8月20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与兰考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梨与葡萄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据介绍,观摩会所在园区前些年因管理不善、缺乏技术支撑等原因,深受病虫害影响,收成大幅下降。在郭献平的技术指导下,2022年将酥梨改接为秋月、苏翠一号等新品种,并配套水平棚架、纺锤形等栽培模式,采用轻简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目前,改接成活率高达90%以上,品质和产量均得到显著提升,预计今年亩产在2000公斤以上。当地生产的秋月梨凭借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销售价格较传统品种高出50%以上,每亩地收益接近9000元,纯利润可达5000元左右,为当地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之外,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副处长邵运辉从2020年10月开始在兰考挂职,担任兰考县副县长。作为院县双方的代表,他成为院县共建的最得力的项目对接人,参与了任职期间所有项目的立项实施。“有困难找邵县长(处长)”成为项目实施过程院县双方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院县双方共同推动下,院县共建各专题项目均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兰考县是豫东地区重要的粮食核心生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90万亩以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多年来一直承担兰考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小麦专题,引进了以郑麦136、郑麦369、郑麦7698为代表的综合性好且企业认可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项目团队采用耕作栽培与化学调控相结合的核心技术策略,实现小麦耕、种、管、收各个关键生产环节的综合防控,集成了绿色高效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小麦节本增效。通过项目实施,项目示范区产量较非项目示范区增产8.9%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0%,减少化肥用量10%,节本效益70元/亩,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高了小麦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优质优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兰考县成为河南省首个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杨育峰团队承担的优质红薯项目以优质品种为核心,以健康脱毒种苗繁育及应用为重点,以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为引领,以示范基地展示为载体,通过应用“科研单位+企业+育苗大户+农民”和“高质量脱毒甘薯两年制高效繁育生产”的模式,建立多个脱毒甘薯种苗繁育基地,大幅提高了兰考脱毒甘薯占比及甘薯生产效率与品质,为促进兰考“新三宝”主导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团队致力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通过示范应用高油酸花生豫花37、豫花93和高油花生豫花9326,以及配套夏直播花生宽幅高垄种植技术和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项目示范区平均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同时,围绕全产业链发展,积极为种植主体和加工企业搭建桥梁,形成“科研单位+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促成花生“当地种植、当地收购、当地加工”,实现品种、技术、销售的有效对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冯长松团队承担的优质草畜项目,在兰考县仪封乡建成黄河滩区高效牧养循环发展示范区,通过应用“苜蓿+饲用燕麦+青贮玉米+奶牛养殖+粪肥还田”牧养循环轮作模式,饲草优良率达到92.7%,平均每亩节省成本1000多元,每头泌乳母牛平均年产鲜奶10.5吨。黄河滩区特色农业搭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顺风车”,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牧草种植面积已突破2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良好。

通过组织不同优势学科单位,开展多学科协同合作,按照“需求引导、优势互补、务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聚焦“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目标,院县共建实施的蜜瓜、红薯、花生、特色林果、优质草畜及优质小麦专题项目,均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如今,蜜瓜、花生、红薯成为兰考特产中的“新三宝”,相比老三宝“泡桐、花生、大枣”,不单单是蜜瓜取代了泡桐、红薯取代了大枣那么简单,现在的花生是高油、高油酸花生,红薯是脱毒红薯,且小麦、牧草、奶牛等产业规模和产品品质都完成了升级换代。“新三宝”的幕后,是兰考多种优势特色产业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

农业科技 落地生根

在8月20日参加梨与葡萄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时,邵运辉告诉记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院县共建为平台,采用“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运作模式,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创新技术,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真正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好。

农业科技,只有种在土里,才能生根发芽,才能开花结果。在兰考这片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上,在这片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中原热土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一大批科技人员正在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创新的洪流,扎根兰考,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科技兴农的希望之花,结出乡村振兴的丰硕之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在谈到院县共建时指出,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探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探索出了一套依靠科技实现粮食优质优价、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模式,在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三链同构”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发展了以“兰考模式”“正阳模式”等为代表的科技引领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省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的关键一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正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等优势转化为有效激发农业经济的活力,凭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用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输送新质生产力。

来源: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