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叠纪,鱼龙类、鳍龙类和海龙类是三大主要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其中鱼龙类和鳍龙类迅速辐射演化,抢占生态位的先机,它们的化石全球分布广、完整化石出土的较多,对于它们的研究也比较早,因此成为提到这一时期就不能不说到的明星大咖。
新辅龙复原图
而海龙类就混得惨了点,本身“龙”丁不太兴旺、处于跑“龙”套的地位不说,甚至连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这场大戏还没开机,就过早地领了便当,退出了地球生命演化剧组。
不过,它们并不是没有高光时刻,在局部区域的海洋中也曾繁盛过,新铺龙就是其中最繁盛的类群。
新铺龙的化石只在贵州关岭新铺乡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地层发现,但标本数量较多。它们的体长一般在1米左右,个别大型的个体超过两米。与属于谜龙科的安顺龙不同,属于海龙科的它们颈椎只有5块,颈部较短,但两者尾部都很长,因为它们都主要靠尾部的侧向摆动在水中运动,而四肢起到的是控制方向的作用,为了适应水中生活,它们的四肢特化为桨状的鳍肢,却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在陆地活动能力,只是不会太敏捷。
创孔海百合&孙氏新铺龙化石——龙游百合间
只要在水中,它们就能施展出狂暴的捕食绝技:发现目标之后迅速靠近,利用灵活的身体闪电鞭般地抽打猎物,直至昏迷,失去逃跑的能力,随即一套带走,当然,这一招主要针对的是灵活的鱼类,击昏之后,它们会用颌部前端圆锥形的尖齿咬住猎物。
不过,新铺龙并不是一个挑剔的捕食者,除了颌部前列的尖齿外,后部还有呈纽扣状,比较圆钝的牙齿,这表示带壳的软体动物也在它们的食谱之内。它们的化石与生活在滨海区域的安顺龙都发现于相同的埋藏环境,也证明的这一点。而丰富的食物种类和来源,成为了它们繁盛的原因。
新辅龙复原图
在对新铺龙的研究过程中,曾划分出三个种:孙氏新铺龙、巴毛林新铺龙和戈氏新铺龙,不过,除了吻部长短差异之外,其它的鉴定特征都十分相似,再加上后两者采集到的化石标本大多完整性欠缺,因此,有学者认为仅孙氏新铺龙能被确定为有效种,吻部长短的差异,可能是生长过程的不同,也可能是性别二态性造成的。这一状况,也是海龙类物种多样性较少的一个侧面体现,不过,在对于三叠纪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中,每一个物种的化石都不是无足轻重的,可能包含着重要的线索,值得我们去挖掘。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我们下期见。
来源: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