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豪 陈润瑶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

审核:闫振成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高血压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提到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大家应该对此耳熟能详,但你也许不知道,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三高”之后的“第四高”,而且在年轻人中患病率极高。高尿酸血症不仅导致痛风发作,也与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本文将带你了解高尿酸血症的基本知识,让你正确认识这一疾病。

1.高尿酸血症的定义及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之一,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共同维持血液中尿酸浓度平衡。当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生成过多和(或)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时,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1]。

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相关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和部队官兵的生命健康。据报道,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部队近年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也越来越高,我们近期发现某沿海城市男性官兵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约46.3%,19-30岁青年官兵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高达52.7%[2]。

2.高尿酸血症导致肾功能损害

除导致急性痛风外,作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高尿酸血症也导致肾功能损害。在健康检查人群中,较高的血尿酸可预测肾功能损伤,早期表现为肾脏滤过屏障损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疾病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3]。血尿酸浓度每增加59.5μmol/L(即1mg/dL),新发肾脏疾病风险增加7%-11%[4]。降低血尿酸可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对肾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高尿酸血症导致肾功能损害的机制包括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和肾间质,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造成血管损伤;持续性高尿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并活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进肾小球动脉硬化和肾脏功能受损[5]。

3.如何防治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1)改善饮食结构和不良生活习惯

高尿酸血症与膳食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青年人群日常摄入太多的肉食、甜食、饮料等,容易引起体内嘌呤水平升高,是导致痛风的最大隐患。合理搭配膳食,应减少动物内脏如肝、肾和心等高嘌呤膳食摄入,但鸡蛋的蛋白、牛奶等嘌呤含量较低,可安心食用。虽然大豆嘌呤含量略高于瘦肉和鱼类,但植物性食物中的嘌呤人体利用率低,豆制品可适量食用。除了饮食因素外,不规律作息也是一大因素,熬夜、焦虑都容易引起尿酸的排泄问题。

(2)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定时、规律饮水可促进尿酸排泄。在心、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应当足量饮水,每天建议2000~3000mL。尽量维持每天尿量大于2000mL。优先选用白水,也可饮用柠檬水、淡茶、无糖咖啡及苏打水,但应避免过量饮用浓茶、浓咖啡等,避免饮用生冷饮品。酒精代谢促使尿酸生成增加、减少尿酸排泄,酒类如黄酒和啤酒还含有嘌呤。因此,应限制饮酒。

(3)降低尿酸药物

血尿酸浓度大于500μmol/L,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我国指南推荐无痛风的慢性肾病患者,非药物治疗3个月血尿酸浓度仍大于420μmol/L时,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降低尿酸药物治疗。降尿酸指征、降尿酸药物选择及血尿酸控制目标与是否发生痛风、原发病、是否透析、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有关。

(4)适量运动,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超重、肥胖的高尿酸血症人群应在满足每天必需营养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运动强度以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以每周 4~5 次、每次 30~60 分钟为宜,可选择对关节冲击力小或无的慢跑、走路、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项目,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但痛风性关节炎期应减少或避免运动。

(5)降低血脂

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功能损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关,LDL-C也是血脂异常管理的首要靶点,因此降低LDL-C可能预防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损害。

4.结语

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和年轻化,其导致的肾功能损害不容忽视。但高尿酸血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引起重视,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就能够预防高尿酸血症及其肾功能损害,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2] 陈润瑶,伍 豪,张丽婷,等.19~<30岁男性官兵血清尿酸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及因素分析 [J].现代医药卫生,2024,40(14):2362-2366

[3] CAO X, WU L X, CHEN Z H.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levated serum uric acid level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renal function decline in a health checkup cohort in China[J]. Int Urol Nephrol,2018,50(3):517-525.

[4] WEINER D E, TIGHIOUART H, ELSAYED E F, et al. Uric acid and incident kidney disease in the community[J]. J Am Soc Nephrol,2008,19(6):1204-1211.

[5] SHARAF EL DIN U A A, SALEM M M, ABDULAZIM D O. Uric aci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etabolic, ren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review[J]. J Adv Res,2017,8(5):537-548.

来源: 伍豪,陈润瑶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