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即将来临,大学生们也即将回归校园,当然也会迎来一大批入学新生。“保护自己,预防HIV感染”应该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不一定人人及格。不久前,疾控君在本市某VCT(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偶遇了一位年仅19岁的年轻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初检阳性。 他是本市某高校的一年级学生。一开始性格内向的他不适应大学的新环境,为了排解孤独,用手机软件与陌生人聊天,并与几个男性发生了无保护的性关系。上个月开始,他感冒久久未愈,忽然就想起了曾经了解过的那些艾滋病知识,才慌忙来到VCT门诊咨询检测。然而,悲剧已无法挽回。

学生艾滋病疫情不容忽视。据全国艾滋病疫情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报告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超过3000人,防控形式较为严峻。2010-2019年我国新报告青年学生中HIV感染者/AIDS(艾滋病)病人共23307例,新报告例数从2010年的794例上升到2019年的3422例。HIV感染者中同性性传播占80.0%,异性性传播占18.2%。女性中,异性性传播占85.8%,无同性性传播;男性中,同性性传播占82.4%,异性性传播占16.3%,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是青年大学生AIDS防控的关键人群。

青年学生亟需“补课”性教育。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而近年来,绝大多数新发艾滋病都是经性传播。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混沌而缺乏保护的性行为,这与社会对待性的态度有关,与社交软件的泛滥有关,也与性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有关。国内研究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曾接受过性教育,课程内容方面,往往对HIV和其他性传播疾病一带而过,并且只涉及异性性行为,很少涉及同性性行为。因此,丰富性健康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质量,是让青年学生补好“预防HIV感染”这一课的前提。

青年学生一定要掌握: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艾滋病,拒绝黄赌毒、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艾滋病通过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蚊虫叮咬、共用学习用品、共同进餐、共用卫生间、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性行为前使用新型合成毒品、Rush等助性剂,以及醉酒等会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感染了性病(如梅毒等),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感染性病后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如需了解感染状况,应该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等卫生机构进行检测。早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来源: 保定市疾控中心艾滋病与性病防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