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高性能计算是除理论与试验之外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与资料,不得不送到国外去处理,这不仅费用昂贵,数据也被别人所掌握。当我国提出进口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时,该国竟要为它建一个“安全区”,中方人员不得入内。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4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将研制任务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
《银河》组合雕塑表现的就是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他们研制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国家行列。
组雕作品《银河》之一
研制巨型计算机,谈何容易?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实行技术封锁,巨型机长啥样大家都不知道。此前国防科大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151”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万次,而现在要研制每秒1亿次,运算速度提高100倍,技术跨度很大。然而,著名计算机专家、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慈云桂教授,向上级立下军令状: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6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
“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教授(图片来自网络)
以慈云桂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管困难有多大,也要争口气,造出巨型机,不让人家继续卡脖子。他们瞄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巨型机设计思路,扬长避短,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结构,构建起我国首台巨型机的“筋骨”,又自主完成了亿次机的操作系统等软件的研制开发,让巨型机有了灵敏的“大脑”。
1983年11月26日,提前一年完成研制任务的我国首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顺利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使得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3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挥笔为“争气机”命名为“银河”。
“银河-Ⅰ”巨型计算机(图片来自网络)
随后,科研人员没有停止创新步伐,突破了大规模并行处理、可扩展共享储存体系结构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了“银河-Ⅱ”和“银河-Ⅲ”等系列巨型机,一步步将我国巨型机技术推向国际前沿。
组塑作品《银河》之二
组雕作品《银河》局部
“银河”系列巨型机已应用到中期数据天气预报、航空航天、空间大气、海洋环境、油气勘探、信息安全等国防和国民经济众多关键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提升我国战略计算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