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俗称“流胶病”,是保护地黄瓜栽培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产量及商品性。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瓜疮痂枝孢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Ell.et Arthur)。
【症状】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可为害除根部以外的任何部位,以幼嫩部位受害为主,对生长点、嫩叶、幼瓜危害严重,可造成“秃桩”、畸形瓜等,组织成熟后则较不易侵染。生长点受害,幼苗受害可使生长点呈锥状,无心叶发生。成株发病,龙头失绿成黄白色,有时流胶,最后造成秃尖,严重时生长点附近均受害,造成茎、叶片扭曲变形。叶片受害,初期产生褪绿斑点,近圆形,一般较小,后期病部中央脱落、穿孔,留下星纹状的边缘。品种抗病性不同,黑星病在叶片上的症状表现也不同,抗病品种在侵染点处形成黄色小点,病斑不扩展;感病品种在叶片上形成较大枯斑,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
茎部及叶柄受害,病部先呈水浸状褪绿,有乳白色胶状物产生,后期病斑呈污绿或暗褐色,胶状物变成琥珀色,病斑沿茎沟扩展呈菱形或梭形,中间向下凹陷,病部表面粗糙,严重时从病部折断,湿度大时产生黑色霉层。卷须受害,病部形成梭形病斑,黑灰色,最后卷须从病部烂掉。果实受害,如果环境条件条件适宜病菌生长繁殖时,病菌不断扩展,病部凹陷,开裂并流胶,病部生长受到抑制,其它部位照常生长,造成果实畸形;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病菌生长繁殖很慢,瓜条可以进行正常生长,待幼瓜长大后,组织成熟而不易被侵染,此时即使环境条件适合黑星病的发生,也不会造成畸形瓜,只是病斑处褪绿、凹陷,病部呈星状开裂并伴有流胶现象,湿度大时,病部可见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内越冬,种子也可带菌。初侵染病原经过气孔、伤口及表皮直接侵入寄主。寄主部位产生的孢子通过水、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为20~22℃,适宜空气湿度为90%。光照不足、湿度过大、种子带菌、长期重茬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1号、中农7号、中农13号等;选用无病种子或对种子消毒后使用;育苗场所要消毒处理,栽培场所要进行轮作或土壤消毒,定植时密度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控制浇水,注意通风透光,升高棚室温度,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
2.生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武夷霉素水剂100倍液喷施,每4~5天喷1次,连喷3~4次。
3.化学防治:黑星病的防治重点是及时,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田间及时喷药预防。发病前每亩可用6.5%甲霜灵粉尘剂,或5%异菌·福美双粉尘剂1千克喷撒,隔7天喷撒1次,连用4~5次。发病后可用40%氟硅唑乳油7000倍液,或50%胂·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10天喷1次,连用2~3次。
来源: 辽宁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