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文台到广播电台的时间

对一个固定地点,计时周期相对稳定的是基于对太阳入射角的利用,但对多个地点来说需要一个统一的对时,对一个国家、对所有国家更需要共同的时间协调,天文台通过星空测量获得统一时间、校准天文钟、再送到各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在建立了国家水准原点和国内第二座天文望远镜后,即用电缆将时钟脉冲信号送到各大钟楼和闹市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NR的外校时信号是由北京天文台通过专线传送的,而上海电视台则每天早晨7点之前与上海天文台通电话,语言报数手动校准日产的时钟主备机柜并做记录,这种由本地天文台传送时间信息、广播电台整点发播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

广播整点报时曾长期是我国民众对时的主要手段,这在老电影里和许多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也反映出个体时钟对时间同步的依赖关系是永远存在的。在电子计时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甚至用在表盘上固定水银、用秒针当触点来开关音频震荡波形发出六响报时。技术人员的费尽心思换来了民众的高度信赖,以至于收听者毫不怀疑发端的偶尔差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NR的王泽祥等利用石英振荡器和分立元器件研制播出时钟,后来从黑龙江尚志找到许正中,他研制了可以外校时的高稳定石英钟组、自动六响报时输出、时钟串行驱动码输出、串行驱动码子钟,构成了完整的、稳定的广播时钟系统,建立了国家标准,产品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国内广播电台普及。(作者:隋志国)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