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洁晨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审核:杨秀捷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

听闻厉害的中医只凭3根手指,就能够处百疾、决生死!有的朋友在中医门诊就诊时,会有这样的疑问:“前段时间我发了脾气、吃了炸鸡、外出蹚水使双脚受了凉,问诊时觉得跟病情无关就没告知医生,但他一摸脉,就把这些‘小隐私’全说出来了。哇,中医脉诊真的好神奇,这都是怎么测出来的呀?”

周医生想和大家说明的一点是,中医脉诊不是预测学,它是千百年来无数位中医师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而形成的一门临床诊断技术。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脉诊的那些事儿。

一、脉诊的基本原理

目前使用最广的脉诊方法是寸口脉诊法,也就是通过触诊双侧手腕桡动脉的搏动情况,搜集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基本信息,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推断病情,指导辨证、用药及针灸。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那为什么会选择寸口进行脉诊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寸口在哪里。寸口位于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而桡动脉是肱动脉的终支之一,其位置表浅、易于触摸,因此成为脉诊的主要部位。再者,寸口脉所在的位置恰好为手太阴肺经所循行的区域。《素问·经脉别论》[1]曰:“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根据经典的论述,肺依靠统摄气机的功能将气血输布至五脏六腑,而人体的气血状态可从寸口处探知。

二、对脉诊的误解与澄清

我们作为中医师,在门诊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会说:“大夫,中医不是摸脉就能探测疾病吗?那您是不是只需要摸脉,我不用说话,就能知道我身体哪里不好,有哪些病?”

这恰恰反映了大众对中医脉诊存在误解。诚然,中医师中不乏脉诊造诣极高的人才,可以在不问诊的情况下,说出患者的病症。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医师都需要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获取患者信息,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况且同一脉象指代的证象少则几种,多则数十种,中医师需要逐一辨析、排除、确认,而这就更需要患者主动且全面地向医生诉说病情。借用李延昰在《脉诀汇辨·问情论》[2]中所言:“惟愿病家以病为重,不循故习,使医者得尽其长,医者以道自处,不蹈陋规,使病家诚告以故。庶病无遁形,而医者之与病者有相成之功矣。”医者与病者都应以病情为重,不猎奇、不炫技,才可相辅相成。

三、诊脉前患者应做的准备

诊脉前患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向医生呈现最真实的脉象。具体的准备如下。

1.保持状态稳定:在诊脉前,患者应避免过度活动或情绪激动,以免脉搏速度过快,影响诊脉结果;医生诊脉时患者尽量不要讲话。这样诊察出来的脉象才更贴合患者的实际生理或病理状态。

2.诊脉体位的准备:参考姚梅龄前辈在《临证脉法十六讲》[3]中所述:患者在诊脉时可选取坐位或仰卧位,保持前臂及手部自然舒展,并向内微旋30度,腕部轻松放置在脉枕上,让寸口部得以充分显露,同时避免诊脉侧背包或挎包。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诊脉前的饮食禁忌:在诊脉前半个小时,患者应禁烟、禁酒、禁食辛辣食物,以确保脉象的准确性。如患者处于饱腹状态,或食用了辛辣类食物,或饮用了酒、浓茶、咖啡等,则需主动告知医生。

四、脉象的分类

在中医门诊就诊后,患者会看到病历上记录了自己的脉象。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中医的脉诊里,到底有多少种脉象呢?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中医的脉象,共有二十八部脉。基于元代滑寿之脉诊提纲,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作为二十八部脉象的总提纲。其所著《诊家枢要·脉象统会》[4]利用歌诀将二十八部脉串联了起来,即下图所示。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脉诊对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性

中医脉诊在对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邪正盛衰:例如,一位患者如果腹泻数日,那他的脉象通常表现为虚数,即脉象虚弱而快。但是,若医生诊脉时反而发现其右关实大之脉,即右关脉强而有力,右关为脾胃所在,这就有些不寻常了,那就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2.推断疾病的进退与预后:如久病脉缓,则知胃气渐渐恢复,是疾病逐渐痊愈的表现;若久病脉洪或脉大而虚,则多是邪盛正衰的危候。

3.识别危重症脉象:脉诊可以识别出一些特殊的脉象,如“十怪脉”。这些脉象通常提示患者的病情危重,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或心脏其他器质性病变等。

具体来说,“十怪脉”包括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雀啄脉等,这些脉象多表现为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即死脉。一旦诊得此类脉,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此外,我们会看到中医师在诊治危重症患者时,除了摸寸口脉外,还会触摸患者的足背部及足跟部,这其实是在摸患者的趺阳脉和太溪脉。趺阳脉反映人体胃气的有无,太溪脉则反映了人体肾气的盛衰。肾与脾胃分别为人体先、后天之本,如两者均显现危象,则需对患者高度重视。

关于脉诊这件事,我们今天就聊这么多。总结起来,脉诊作为中医诊断技术之一,与望、闻、问诊密不可分,且所有的诊断技术都与患者本身及其疾病绑定,不可独立存在。医生需要“数问其情,以知其意”,而患者则需要“倾言相告,不可有疑”,这样才可使医生尽其所长,使患者疾病可去。

【参考文献】

[1]牛占兵.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4:60.

[2]李延昰. 脉诀汇辨[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2.

[3]姚梅龄. 临证脉学十六讲[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36.

[4]滑寿. 诊家枢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37.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