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本质特征是创新的新颖性,创新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是创新,那全运会冠军、省运会冠军、市运会冠军是不是创新?乡村运动会冠军是不是创新?许多残奥会冠军所取得的成绩,在健全人面前简直就不值得一提,那残奥会冠军是不是创新?用石头砸水缸谁不会?这有什么新鲜的?但是,司马光砸缸却是创新,并且只有司马光砸缸是创新,其他人用石头砸水缸那就是愚蠢透顶,这是为什么?幼儿园三五岁的小孩子用纸叠个飞机、蝴蝶,用毛线编织手链,用橡皮泥捏个动物,用积木摆出奇特的图案……这些都能称为创新,这又是为什么?

世界公认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为1886年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经过多年研发和实验的机动车申请了德意志专利。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鼻祖”。卡尔本茨创造了世界第一,是伟大的创新。我国第一辆汽车是1956年7月13日诞生的,比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的第一辆汽车迟到了近70年,我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是不是创新?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前苏联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52年,世界上第一个氢弹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我国制造的两弹一星既不是“前所未有”,也不是世界第一,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不是创新?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创新学(创造学)1941年在美国诞生,上个世纪80年代才传入中国,我们的创新理论比较落后,创新知识比较缺乏。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渝生所说:“然而,这么重要的概念——创新,却是我们理解最少的事实之一。”当年中国存在大量的文盲、法盲,今天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创盲(对创新盲目无知)”。创新理论可以指导和引导我们的创新实践和行动,提高创新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创新实践需要创新理论的支撑,只有具备了充分的创新理论基础,才能在创新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普及创新知识,创立创新理论,对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以权威地解释,对创新的思想认识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结束创新思想认识的混乱局面,为创新教育、创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创新力(创造力)的普遍存在性和可开发性是创新学(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人人都有创新力(创造力),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有无创新力(创造力)之差”,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创新力(创造力)大小、创新(创造)层次高低之别。这是创新学(创造学)普遍承认的。人们的创新(创造)潜力相差无几,但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创新力(创造力)的大小却是千差万别、差别显著的。

我国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学识渊博,在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高才伟艺,与神合契。”这是对张衡的崇高评价。张衡制作了浑天仪,他利用水利来转动这种机器,人们在屋子里观看仪器,就能知道哪颗星星从东方升起,哪颗星星从西方落下,仪器上表现的情况竟同天空中星象出设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同。在一千八百多年前,能制造出这样精巧的仪器,是很了不起的。张衡又写出天文学巨著《灵宪》,此书是他的天文研究成果。书中记录了二千五百多颗恒星,指出了月亮并不发光,受到太阳的照射才发出光来。他还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这些成就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公元132年,张衡又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的地震仪要早一千七百多年。他还发明了测定方向的候风仪,制造了当时只是在传说中才有过的指南车。在数学方面,他对圆周率很有研究,计算出圆周率等于3.1466。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了一副流传好几百年的地形图。在艺术方面,他是东汉著名的六大画家之一。在文学方面,他用十年功夫,写成了著名的文学著作《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他还写过很多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曾经对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提出过修改意见。在哲学方面,他在天文学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用唯心主义的“图谶之学”来修改比较科学的历法《四分历》。郭沫若曾在张衡故乡河南新立的张衡墓碑上题词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人达·芬奇,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奇才。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雕塑家、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甚至是最早的男高音歌唱家,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解剖学家、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为人类提供两千多项大小发明。他1847年出生,1931年去世,在他84年的人生中,平均每15天作出一项发明。恩格斯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二十种文字。

卡尔罗·塔里雅维尼教授十二岁时就学会了七种语言,二十二岁在波恩大学由于懂得十五种语言而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纽约的一次语言学家大会上,他竟然运用五十种语言致欢迎词。他通晓一百二十种语言,能流利地使用欧洲的全部语言和方言,他一年要学习三四种语言。

相比之下,无数的普普通通的人们终其一生也没有一项发明创造。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创新力(创造力)存在差别,甚至差别显著,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创新事实不证自明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创新学(创造学)著作所公认的。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创新力(创造力)大小存在差别,创新(创造)层次高低存在差别,这个“结论”已经得到创新实践的检验和创新事实的验证。然而,对于这个“结论”,人们(包括一些创新学著作)却是扭扭捏捏、羞羞答答、含糊其辞,“犹抱琵琶半遮面”,谁也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我们始终不能提出一种理论,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支撑这个“结论”,以致造成人们在创新认识上的混乱。正因为没有一个权威理论的支撑,老师和家长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开展创新教育就没有底气、缺乏自信。

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种紧迫感、责任感让笔者感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在此斗胆提出“创新层次论”。

创新的层次就是创新的档次或等级。创新是分层次的,创新具有层次性。创新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新颖性,根据创新的新颖性,可以把创新粗略地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世界创新或绝对创新;二是局部创新或相对创新。

一、世界创新或绝对创新

世界创新或绝对创新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指创造出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新事物,它是最高层次的创新,也是最理想、最有价值的创新。世界上一切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发明、发现、创造和创作,都具有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属于这种最高层次的创新不胜枚举,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爱迪生发明电灯、居里夫人发现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些都是最高层次的创新。

二、局部创新或相对创新

局部创新或相对创新是在局部范围内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个层次的创新之“新”是指在“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特定条件”下之“新”,也就是在“特定范围”内之“新”。

(一)、特定群体的创新

人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联系处于一定的群体之中,属于一定群体的成员,绝对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所在的群体中出类拔萃、超群绝伦,具有独到之处,能够独出心裁、独树一帜、独辟蹊径,这就是一种在群体中的创新。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学习“掰”字之后,有一个学生鼓足勇气对老师说,他知道“掰”的反义词是“搿”。当然 ,他并不知道这个“搿”念什么,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个“搿”字,这个“搿”字纯粹是他自己猜想出来的。既然没有见过“搿”字,那他是凭什么在脑子里制造出这么一个“搿”字,又为什么认为“搿”是“掰”的反义词呢?这个学生的说法让老师感到意外,老师一时也不知对错,只好让学生们查字典。结果学生们异口同声,都说没有这个“搿”字。《新华字典》里确实没有这个“搿”字。然后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嘲笑的声音,老师说这个学生是“胡编乱造”。放学后,这个学生在自己家中找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他很快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了这个“搿”字,“搿”的含义是用力抱。这不正表明“掰”的反义词应当是“搿”吗?这个学生的想象是何等神奇!原来,这个学生是这样想的:“掰”字是“两手一分”,由“左右两手”和“中间一分”组成,那它的反义词这个字的结构应当与“掰”字相同,组成应当是“左右两手”不变,中间应当是“分”的反义词“合”字,也就是“两手一合”。于是,“掰”的反义词“搿”就在这个学生的大脑中被创造出来了。这真是奇思妙想,是伟大的想象!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受到老师和同学赞美的难能可贵的创新!同理可证:王戎识李、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通通都是创新,他们是在儿童群体中的创新。

中小学生最容易实现在学生群体中的创新。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出一些“奇思妙想”;作出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小节目;写出观点新颖、见解独特的小文章;独立并创造性地解决一道难题;克服生活中的一大困难,等等,都是一种创新。有些儿童充满天真、富有想象力的的想法,也是创新。这些创新可能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锻炼了学生和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创新好比创新的种子和萌芽,创新只有培育出优良的种子和健壮的萌芽,创新才能盛开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特定区域的创新

特定区域的创新,是在不同区域中产生的新事物,是指新事物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志。中国市场经济出现不过三十多年时间,是个新生事物。那么在中国,打破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大创新。

一些国外早已产生的职业和行业,刚刚在我国兴起。这些在中国新兴的的行业、产业和职业就是在中国的创新。比如,心理咨询师、个人形象设计师、职业指导师、个人理财顾问、宠物保姆、驾驶陪练、家庭收纳师,等等。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出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1859年出版。陈望道和马君武分别将这两本书译成中文,并同时于1920年在中国出版。《共产党宣言》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对中国人民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中国革命,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作用。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窖洞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建立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物种起源》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无疑是重要的创新。

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退休制度从城市引入农村,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将带来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

我们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管理理论,我们把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中国实际,运用到中国的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之中,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方式,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一种效益显著、“洋为中用”的创新。依此类推,我们把别的地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本地区加以学习和应用,就是一种创新。

特定区域的创新,可以引申为特定“行业、部门、单位、系统等”的创新。

(三)、特定领域的创新

指某个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

把中国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的不算少,可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外文的却很少,我国有位教授打破常规,将唐诗、宋词翻译成法文和英文,开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之先河,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创新。

手语这种“肢体语言”,人们对它早有研究,但都局限于“说话”这个范围,局限在“说话”这个水平,目前却有人能够用手语“唱歌”,从而开辟了聋哑人交流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新天地。这是对手语一种新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手语研究领域功劳不小的创新。

《哈利波特》本来就是一部小说,但哈利波特的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出版领域、电影领域、游戏领域、饮食领域、服饰领域、玩具领域、工艺品领域、饰品领域,开发的衍生产品更是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这无疑是哈利波特形象在众多领域的十分成功的创新。哈利波特是特定领域创新的不可多得的范例!

(四)、特定条件的创新

指特定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为什么说明司马光砸缸是创新?一个儿童落入水缸,除了司马光,其他儿童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镇定自若、急中生智,这是司马光在儿童群体中的创新。司马光当时只有7岁。另外,当时是没有大人在身边,而且落水儿童生命危在旦夕,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司马光举起石头破缸救友。一般情况下,要将人从水缸中救出,是把人从水缸里拉出来——让人离开水,司马光力气小,他只好砸破水缸——让水离开人,司马光运用的是一种变通思维和逆向思维。司马光砸缸也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创新。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具体条件,任何人砸水缸都是愚蠢透顶,又何谈创新。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自由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曾作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单独一国取得胜利的结论。这一结论为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所证实,是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但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占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阶段。当资本主义发展到新的帝国主义历史条件下,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即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在列宁这一革命理论指导下,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

过去,由于细粮少,人们多数情况下只好吃粗粮。过去,由于粮食不够吃,人们不得不挖野菜充饥。现如今,粮食丰富,大米白面随时随地可以买到。可是有些饭店却又把粗粮食品和野菜端上了餐桌,还倍受顾客欢迎。因为人们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人们吃粗粮食品和野菜,是为了吃个新鲜、换个口味。新娘穿婚纱照相原本是结婚时的事情,可许多结婚多年的老年人,过去由于生活条件不好,结婚时未能拍婚纱照,现在他们中的“老新娘”重新披上婚纱,补拍婚纱照。这些是在新的生活条件下生活方式的创新。

爱迪生发明电灯已超过百年,可现在一些酒吧晚上不用电灯,却点上了蜡烛。这样的蜡烛晚餐,既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和情趣,也增添了神秘、浪漫和温馨的色彩和气氛。宁用蜡烛,不用电灯,这是创新。这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使人的精神需要更加丰富和提高。

电视机出现后,有人将小说改编成了电视剧,把文学作品搬上了屏幕。这样更加生动、形象地再现文学作品。这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文学作品的创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甚至动漫,观众百看不厌。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历经时光打磨的国宝再次焕发光彩,创作团队邀请史学专家对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画面中人物的服饰、肢体语言、建筑风格等都进行了指导与研究,结合声光电技术,形成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长128米、高6.5米,比原图放大了数百倍,分白天和黑夜两个版本,共1068个人物,每个人物各有自己的名字与故事线。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生动而真实地演示了北宋年间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作品自2010年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惊艳亮相以来,先后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进行了展览,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是在新的科技条件下站在张择端肩膀上的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创新层次论”的意义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全民创新才能发挥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力量。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创新教育抓起,而创新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

创新层次的划分有利于消除人们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在创新上的误解。有人特别是老师认为中小学生和幼儿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不可能有创新能力,这是对孩子们创造力的极大误解。不消除这种误解,就会随时在无意中对孩子们的创新构成威胁和伤害,只有消除这种误解,才能对孩子们的创新萌芽、创新火花极力保护和激励,使孩子们在创新上有一个良好的和谐氛围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孩子们会珍惜自己的创新品质,产生接受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兴趣,逐步养成一种“创新习惯”。这种“创新习惯”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创新是在中小学生和幼儿群体中的创新,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创新。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创新一般不具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并且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创新意识十分脆弱、创新能力十分弱小,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创新只是创新的稚嫩萌芽和点点火花,不要说大风大浪,哪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使他们的创新萌芽夭折、创新火花熄灭。我们要对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创新萌芽、创新火花全力呵护,让它们开花结果、星火燎原。

创新层次划分有利于消除人们对创新产生的神秘感、敬畏感。创新层次论在理论上给人们创新带来希望和自信。创新层次论明确告诉人们:创新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创新也不是天才独有、伟人专利。创新就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创新就是平凡人的平常事,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

虽然各层次的创新都有有“第一”的含义,但“第一”是相对的。当然是世界第一最好,但作世界第一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不到世界第一也没有关系,你总有可能在某一个范围内作到“局部第一”,“局部第一”也是创新。

我们要用正常的心态看待创新。只要你具有创新意识,并大胆地去尝试;只要我们的思想符合正确的准则,想别人不曾想、不敢想、想不到的,作别人不愿作、不敢作、作不到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创新,创新就这么简单!

最高层次的创新是最理想的创新,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我们应当把最高层次的创新作为崇高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奋斗终身。

创新层次的划分,不可能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标准,对此不必深究。一种创新划分在什么层次上无关紧要。因为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慧行为,创新能力具有非实体性和不确定性,无法量化。

笔者提出“创新平等论”,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潜力相差无几,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潜力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创新层次论”论述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创新力(创造力)大小、创新(创造)层次高低之别。也就是说,现实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创新力(创造力)的大小千差万别、甚至差别显著。“创新层次论”肯定承认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创新力(创造力)的差别和不平等,而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创新力(创造力)的差别和不平等必然带来创新成果大小、创新层次高低的差别和不平衡。人人都有创新力(创造力)、人人能够创新。这,是“创新平等论”和“创新层次论”共同的前提基础。“创新平等论”和“创新层次论”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创新平等论”和“创新层次论”都是创新力的普遍存在性和创新力的可开发性的具体体现,与创新学(创造学)的基本原理高度一致。人人都有创新力(创造力)、人人能够创新,任何人的创新潜力都是巨大的、无限的,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潜力是平等的、无差别的。现实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创新力(创造力)大小、创新(创造)层次高低是有差别的、不平衡的。而要缩小这种差别、实现平衡,关键在于怎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创新层次论”是肯定、承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力、创造性,并且激励人们,通过学习和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力(创造力)。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潜力,我们的创新潜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树立强大的创新自信,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精神,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潜力,真正做到:爱创新、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创新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来源: 创新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