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总死亡的40%以上,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并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列为专项行动,且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而实现为心血管疾病制定的防治目标,应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分别采取零级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策略。

零级预防

零级预防是心血管病预防策略最上游的预防策略,是心血管病预防战略前移的重要体现。其目标人群是尚不存在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吸烟的人群。主体人群是儿童、青少年和中青年。预防的目标是预防或延迟危险因素的发生,保持心血管健康状态。目前国际上普遍提倡的理想心血管健康8项指标即是零级预防的理想目标。这8项目标包括4个行为指标:不吸烟、保持健康饮食习惯、保持规律体力活动和良好的睡眠;4个生理指标:保持理想体重、未服药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未服药血清总胆固醇低于200 mg/dl(5.17 mmol/L),以及未服药空腹血糖低于100 mg/dl(5.6 mmol/L)。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通过有效降低和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个体和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目标人群是那些已经具有一项或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和肥胖),但尚无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的人群。由于我国的成人大多具有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所以一级预防是目前心血管病预防的主要策略。随着我国居民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预计一级预防人群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一级预防策略的目标是通过积极有效地治疗和控制已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降低个体和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减少疾病负担,改善健康状态。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标人群是已经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人群,包括已经发病的冠心病、脑卒中或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其主要风险是再次发生急性冠心病或脑卒中事件导致再次住院、致残或死亡。这些患者往往具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和心脏、大脑、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是心血管病危险分层中的极高危人群。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疾病的进展,降低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病预防面临的挑战

存在单个或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的总人数预计超过5亿。并且,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罹患心血管代谢疾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在多重危险因素合并存在的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的风险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高。遗憾的是,这些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依然较低,对预防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虽然当前我们面对的心血管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但可喜的是,目前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于心血管病的危害和防控愈加重视。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在政府健康政策的支持下,在广大心血管病学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通过针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防控和多学科协作,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活动的加强,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一定会使我国各级心血管病预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